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麻糬
- 宛均 陳
- 2019年11月1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麻糬都是以圓糯米做成,取其沾黏性強的特性,但只要米的品質和調配有所變化,以及機器與手工的差別,都會造成口感的不同,而餡料和飾粉的差異自然也會使麻糬的風味不一。
以客家族群的麻糬來說,他們稱之為「糍耙」、「米齊粑」或「米麻糬」,用木棍舂米使其軟糯,撒上花生粉便是道好吃的甜點;另外還有獨特的「牛汶水」,是用老薑汁熬煮紅糖而成的湯汁麻糬,為了讓食用時每一口都能均勻沾到糖水,會將麻糬揉成圓型後壓一個淺洞,再放進甜薑湯中煮熟,因此又有「糖池」之稱。
閩式麻糬最特別的則是「油炸麻糬」,磨米成漿後,燙熟十分之一的份量再與生糰混在一起搓揉,這樣經酥炸後外表仍能保持彈性,一些炸麻糬的店家甚至會提供清茶解膩。
原住民則是將小米蒸煮後,搗成粿糰製作出「粟糬」,裏頭有包好的內餡;而新鮮出爐未經加工的小米麻糬,稱為「苔仔糬」,目前在西螺仍能見其蹤跡;阿美族的麻糬需要兩人合作,一人翻面,一人杵搗,大約一小時後才能製成彈牙的「杜侖」,食用時外圍還會裹上一片綠葉。
至於日式的麻糬,主要為「和菓子」系列,分別有「烤麻糬」、「豆大福」或「大福」等。烤麻糬是將麻糬切成比麻將稍大的長方型塊狀,用炭火烘烤,可以單吃也可以放入紅豆湯搭配著吃;包餡的麻糬則呈圓平狀;不過和菓子的外型非常多樣,有魚丸串狀、饅頭狀的大福,也有麻糬在裡面、紅豆包在外面的豆大福,若是祭拜用的麻糬則會切成方塊片狀。
而在臺灣人的口中,存在著一種稱為「豆糬」的麻糬,約出現於50、60年代,是將麻糬裹上花生或芝麻粉後,再加入大量略甜的綠豆泥,吃起來清爽而不膩,是獨屬於上一輩的老滋味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