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災禍傳說:臺灣習俗節慶的背後

撰文/歐柔維 攝影/陳宛均

民初藝術家黃水文以蘿蔔糕為題,寫下一首詩:「粿拌菜頭好綵頭,年年衣食兩無憂。舉家吃罷菜頭粿,佳境迎來樂未休。」清楚顯露年節歡樂又無憂無慮的好心情。在現代甚至立為國定假日,予人闔家慶祝,但細想背後的源流,便可以發現,節日的創造往往都需由個人悲劇,或是祖先集體的災禍故事說起。


臺灣就有因為除夕過年而沉島的傳說。林文月老師在《飲膳札記》一書中提到:「蘿蔔糕是家人團聚的年夜飯不可缺的,而農曆年終日,往往在二十九日,所以我們從小習慣跟著父母親稱除夕為『二九暝』。」所謂的「二九暝」是獨屬於臺灣的過年故事。


相傳臺灣祖先虔誠「逢鬼神必拜」,每逢秋冬還有酬謝神明的「謝冬尾」祭典。然而,拜天地拜鬼神的臺灣人,始終忽略在供桌舉蠟燭燈臺的「燈猴」,因而使祂心生不滿,一次冬至,上奏天庭向玉皇大帝告狀說臺灣人浪費食物、不知感恩。玉皇大帝震怒,發布天旨要讓「臺灣島沉入海底」以示懲罰。臺灣人得知命不久已,便開始宰雞宰羊,如世界末日到來的狂歡。後來玉皇大帝見臺灣人依然虔誠,加上眾神輪流求情,才獲得特赦。正月初一,人人平安渡過、出外「走春」道恭喜;正月初二,接已婚女眷「回娘家」報平安。


不僅是節慶,有些習俗也染上一些悲壯色彩。正月十五的元宵「放天燈」,起源於清朝時期,臺北縣十分地區盜匪肆虐,村民上山避禍,由村中男丁留村搏命對抗。待土匪被擊退離開之時,便施放天燈報平安,並作為信號通知村民可以安全返回村子。回家的日子即是正月十五元宵節,當地村民會施放天燈慶祝,同時也因為傷亡人數眾多,所以陰氣甚重、時見鬼火,便燃放天燈以求平安。


端午插青、鹽水蜂炮…..,還有不少節日習俗也如上述一般,面臨死亡甚至滅族的威脅。雖然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都已成往事,但唯有飲水思源,才能體會故事其中的深刻意義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林文月著(1999),《飲膳札記》,臺北:洪範文學叢書。

2. 楊玉君(2007)《災禍傳說與節日習俗研究》,台灣人文研究中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。

3. 江寶釵主編(2002),《黃水文詩選》高雄:麗文文化

4. 天下文化─魚夫〈台語少說糕,都說粿──嘉義粿仔湯〉 https://bookzone.cwgv.com.tw/topic/details/3852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