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20年1月6日災禍傳說:臺灣習俗節慶的背後民初藝術家黃水文以蘿蔔糕為題,寫下一首詩:「粿拌菜頭好綵頭,年年衣食兩無憂。舉家吃罷菜頭粿,佳境迎來樂未休。」清楚顯露年節歡樂又無憂無慮的好心情。在現代甚至立為國定假日,予人闔家慶祝,但細想背後的源流,便可以發現,節日的創造往往都需由個人悲劇,或是祖先集體的災禍故事說起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30日豬不被虎咬,食物中的各種動物焦桐老師就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中寫下:「刈包要用閩南語發音:kuah-pau,又名割包,意味割開饅頭包裹焢肉、炒酸菜、花生粉、香菜;因形狀似虎口咬住了豬肉,故又名『虎咬豬』。由於外觀又似錢包,有些企業主在尾牙請吃刈包,除了犒賞員工辛勞,也有祈福財富的意義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23日不是說說,臺灣在地「軟食力」的證明魚夫老師也在〈飲食文化大不同──來說潤餅、刈包、燒賣和粽子〉中提到:「英國也有家BAO包小吃攤,紅遍倫敦半邊天。如今台語發音的Gua boa居然逐漸取代原本的英譯Steamed bao或 Pork belly buns,成為主流了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6日默許的灰色地帶:臺灣攤車文化不甚堅固的腳踏車,後面加裝木製櫥櫃,俗稱「犛阿尬(日文リヤカ-)」的傳統攤車就這樣輕便上路。在長輩的記憶中,有看過賣家庭用品、化妝品、捏麵人等商品的「什細貨」攤車、也有看過修門扇的。
宛均 陳2019年11月25日美味入樂!文學中的米香聽見臺灣「囡仔歌」臺灣的「囡仔歌」加入食物增添風味的不在少數。「臺灣飲食文學教父」焦桐就曾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中的〈爆米香〉篇提到兩首臺灣童謠,其中一首〈新娘水噹噹〉是這樣唱的:「新娘新娘媠噹噹,褲底破一孔,後壁爆米香,米香沒人買,新娘跌到屎溝仔底。
宛均 陳2019年10月28日老祖宗的智慧:閩南語俗諺中的食物經驗談「在過去的年代,想吃蚵爹,得要耐心等到秋天以後,原因不是夏天沒有蚵仔,而是古早留傳下來的自律精神,因為夏天吃油炸的東西容易上火,有礙健康,民眾多遵從長輩留下來的傳統,夏天不吃上火的東西,畢竟那個時代,醫療資源匱乏,保養身體是重要前提,否則就是自找麻煩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0月4日本是臺灣生,不同臺灣味「唐山過臺灣」一句話開啟臺灣多元民族的組成。十七世紀以來,源自漢族的閩南裔和客家裔陸續遷台,加上本來就生活在寶島上的原住民,圓滿了一個美麗的「福爾摩沙」。在生活環境相似的情況下,由農作物直接影響的飲食文化,讓「米食」為根本的臺灣人,產生了各具特色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臺灣味。
宛均 陳2019年10月3日做粿的年代:文學裡對草仔粿的書寫「現在做草仔粿很簡單,不必磨米漿,有現成的糯米粉,連艾草或鼠鞠草都已被磨成粉出售。 」作家方梓在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一文中如此寫著。「又沒人要吃,今年不必做了!想吃,我去買來便是。」高知遠的〈阿嬤的包仔粿〉一開頭,亦寫出現代人大多不做粿了的感慨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7日寓醫於食!從草仔粿中發現藥材在美食裡的蹤跡唐代「藥王」孫思邈曾有過「養生三慎」的論述,其中提到飲食他說:「安身之本,必須於食,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。食當熟嚼,常學淡食。食慾數而少,不欲頓而多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1日名門獨食,古代糕餅的經濟價值有一句俗諺是這樣說的:「富過三代,方知飲食。」先吃飽穿暖,方求精緻美味。因此古時的貧窮人家只有在婚喪喜宴、求神祭祀時,才能看見糕餅的蹤影。但對於文人雅士及地方仕紳來說,如綠豆椪、鳳眼糕這樣的「奢侈品」卻是他們應酬往來、顯示地位的必備之物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5日詩詞入題:文學裡愛玉的浪漫想像「也香香,也甜甜,也有少年時,青春的記持(記憶);也酸酸,也冰冰,也親像愛情,難忘的滋味。」這是一首收錄在江蕙2008年專輯的歌曲──《檸檬愛玉》,歌曲跳脫二姊以往的苦情歌路線,以輕快的旋律,訴說男女戀愛的滋味,就像檸檬與愛玉組合一樣,只有合一起才是絕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