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客家書寫中「粢粑」的印象

撰文/廖子維  攝影/陳宛均


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融合的島嶼型國家,不同的群族帶來屬於他們特有的生活風貌,從語言、飲食、風俗習慣都有各自精采的特色,為台灣帶來豐富的社會氛圍。以閩南人為主要的族群組成社會,濃厚的閩式條件下,不同族群的加入有的產生排斥碰撞,有的增添新的元素,然而,客家麻糬在族群融合下就以最獨特的型式存在臺灣社會。


麻糬在客家稱呼為「粢粑」,對於客家作家而言,粢粑大多脫離不了熱鬧和家族兩件事,因為對客家人而言,粢粑就是婚喪喜慶必存在的食物。在鍾肇政的《沉淪》中書寫:「路家滿房信海老人,做七十一大辰壽時,除豪邁地殺兩頭二百斤的大豬公與宰雞、鴨、鵝無不百隻以上,宴客五十桌的大排場外,就屬『做三石米的粢粑』排場氣勢浩大。」行文間道出禮節的隆重似乎與粢粑的多寡有著正相關的連結。


粢粑的製作是一種全家總動員的工作,製作時可以依據原料的差異分成兩種方法,但都脫離不了「打」這個動作。第一種做法是將糯米洗淨浸泡(三至四小時),再將糯米蒸熟,放進舂臼內搥打,打到米粒成均勻狀,外觀呈黏稠狀有亮澤的粄。另一方式將米磨成米漿,放進脫水袋壓出水份成粄粹,放進蒸籠煮熟,一樣用棍棒搥打勻稱就是傳統的客家粢粑了。


2009年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第二名的林櫻蕙〈客家味緒之二粢粑〉,裡頭把客家「打粢粑」的過程寫的歷歷在目,「做好事个禾埕還鬧熱煎煎,大家興嘟嘟攎手捋腳準備,愛打粢粑。在家族个石舂臼肚,用誠意蒸熟个糯米飯,舂、打、翻面……舂、打、翻面……舂、打、翻面……一槌一打之間,又香軟、又滑韌个粢粑,摎歸家人个感情黏共下。」攎手捋腳即捲起衣袖,合作無間完成搗粢粑的工作,一家和樂融融的參與實務的製作,也藉由一敲一打把家人間的情感牽連在一起。


在傳統客家俗諺裡流傳著一段與粢粑相關的飲食文化,如客家人吃粢粑常配擂茶,客諺即說「飲擂茶,吃粢粑,身體健,笑哈哈」,由於粢粑是糯米所做成的,吃多容易脹氣消化不良,而擂茶內有五穀雜糧,裡頭的礦物質、纖維質可幫助腸胃消化,這是早期人們經驗流傳下的智慧結晶。從粢粑上可以看見客家人互助的家庭情感,也感受到一個族群立足在社會上,流下來的傳統飲食之美。





參考資料:

一、廖純瑜,〈台灣客家飲食文學的研究〉,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,2012。

二、教育部臺灣閩客語文學獎作品集

三、《客家新事》電視台:阿三哥話民俗─客家粢粑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