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1月14日農曆十五的麻糬大又圓「放鞭炮啦──」聽到疾呼聲,眾人紛紛朝廟口望去,怕驚擾小孩的阿嬤還會貼心地替乖孫摀住耳朵。喜慶的大紅鞭炮劈哩啪啦炸翻了天,歡天喜地的為這天迎來好的開始。善男信女們虔誠的喃喃祈禱,不時抬頭凝視觀音菩薩的莊嚴面容,在煙霧裊裊中,彷彿能看見神明慈愛的一抹微笑。
宛均 陳2019年11月11日從新生至死亡,臺灣辦桌料理的祝福麻糬,又叫「粢粑」。相傳在宋朝時期,福建省西部的長汀縣一帶有一處客家庄,當時久旱不雨,人民甚至無法拿出足夠的糯米祈雨,為了克服窘境,村民們靈機一動蒐集各家的糯米蒸熟後用力捶打,成為後來的軟Q卻又帶著韌性的粢粑,並將其在祭祀後分食給居民,也因此粢粑含有「分享平安」之意。
宛均 陳2019年11月8日包裹著的滋味與回憶:妳好,麻糬阿姨「媽媽,我想吃餅乾!」「不行,那種垃圾食物沒有營養。」記得十歲以前的我,無異於一般孩子不停將正餐拒於千里之外,零食就像韓國明星一樣,令人有追逐購買的慾望。想當然國小的孩子沒有經濟能力,只能眼巴巴央求著大人,卻總是遭到無情的拒絕。
宛均 陳2019年11月4日麻糬是臺灣特有叫法?看看臺灣早期社會中的「麻糬」臺灣飲食文化有很大部分來自於中華文化的影響,尤其在米食上更是如此,無論是粿類、餅類、糕類等,都可追溯至早期的古籍文獻,而有趣的是,在中華文化歷史中卻幾乎找尋不到「麻糬」這個詞彙的蹤跡,但仍有與現代麻糬相同的做法或食用方式。
宛均 陳2019年10月17日甜食不識鹹滋味每當媽媽從傳統市場回來,她手中的菜籃就成為我眼中的香餑餑,像個藏寶洞一般,總能翻出不同的驚喜。而我最期待的,就是那皓白色的米苔目,這簡簡單單的米條,也是有番講究的,若進了冰箱,其口感就稍嫌硬了些,因此我們家的米苔目很少能撐過第一晚,基本上都被我和爸爸兩個貪吃鬼吃個精光。
宛均 陳2019年10月14日米苔目的正確稱呼,我們都用錯了嗎? 進入炎熱的夏季,恰巧在七月七日、八日左右就會碰上「小暑」,而有一句農諺將早期臺灣人民在大熱天裡的飲食習慣說得十分明白:「六月六,仙草水,米苔目。」尤其在以前的農業社會,稻穀成熟的時節是最忙碌之際,家家戶戶都會安排收割日期,輪流至別家幫忙,提高人力的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