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麻糬是臺灣特有叫法?看看臺灣早期社會中的「麻糬」
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  

臺灣飲食文化有很大部分來自於中華文化的影響,尤其在米食上更是如此,無論是粿類、餅類、糕類等,都可追溯至早期的古籍文獻,而有趣的是,在中華文化歷史中卻幾乎找尋不到「麻糬」這個詞彙的蹤跡,但仍有與現代麻糬相同的做法或食用方式。


《說文解字》中提到的「糗,𤎅米麥也」和「䊆,舂糗也」,可以解釋為將米麥蒸熟後,放入杵臼中摏搗,而魏晉南北朝前的《食次》則在「白繭糖」食譜中註明:「熟炊秫稻米飯,及熱於杵臼凈者,舂之為『米咨』糍,須令極熟,勿令有米粒。」可知當時已有將蒸熟的米用杵臼摏成「糍」,再經由其他烹調方式的吃法,因此「糍」也可以算是當時對麻糬的稱呼,但它只是大多數點心的雛型或製作過程之一而已。


而在臺灣的記載中,從《嘉義管內采訪冊》的〈歲序〉可看到「九月九日,名曰『重陽節』,人民有摏麻糍食之」的紀錄,更在《平安縣雜記》有詳細說明:「九月九日,重陽節。人家以麻糍、甘蔗、柿祀祖先及神。」證實摏麻糍不只在重陽節食用,也有祭祀祖先和神明的用途。同時在《臺灣通史》也記載著:「九月初九日,謂之重陽,以麻粢祀組」、「臺人每逢時歲慶賀,必食米丸,以取團員之意,則以糯米為之也。」可以看出,當時的麻糬寫作「麻糍」、「麻粢」,或單稱為「粢」。


直到臺灣光復後,1953至1963年對於麻糬相關的報導仍寫為「麻糍」,但1963年後開始書寫的用詞已有「麻糬」、「麻糍」、「麻粢」、「𫃎糬」等辭彙出現,推測是因為口語的關係,故在報導中逐漸將麻糍、麻粢改寫為麻糬,甚至在1993年後基本看不到麻糍和麻粢的寫法。

臺灣的麻糬除了源自中國明清時期外,其實日本統治時期也對臺灣的包陷麻糬有間接影響。日本的麻糬作法和臺灣差異不大,只是需再經發酵的工序,而且在日本的麻糬漢字寫作「餅」,發音念作「もち」(Mochi),這點是不是和臺灣人常說的閩南語「moa-chi」一樣呢?





參考資料:

1.說文解字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https://ctext.org/shuo-wen-jie-zi/zh?searchu=%E7%B3%97

2.王予妤(2017),《臺灣麻糬的發展歷程之探討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碩士論文

3.王仁興(1987),《中國年節食俗》北京:北京旅遊出版社

4.嘉義管內采訪冊(1959)臺北: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

5.平安縣雜記(1959)臺北: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

6.臺灣通史(1962)臺北: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