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蘿蔔糕是臺灣過年傳統嗎?
現在臺灣人都知道過年要吃蘿蔔糕,不僅寓意「年年升高」,也因蘿蔔在閩南語裡唸作「菜頭」,象徵「好彩頭」。但其實翻閱文獻可以發現,《臺灣通史‧歲時》裡只見年糕的蹤影:「元旦,各家先潔室內……是日各家皆食米丸,以取團圓之意。……初三日,出郊展墓,祭以年糕、甜料。」
現在臺灣人都知道過年要吃蘿蔔糕,不僅寓意「年年升高」,也因蘿蔔在閩南語裡唸作「菜頭」,象徵「好彩頭」。但其實翻閱文獻可以發現,《臺灣通史‧歲時》裡只見年糕的蹤影:「元旦,各家先潔室內……是日各家皆食米丸,以取團圓之意。……初三日,出郊展墓,祭以年糕、甜料。」
「做牙」的風俗起初源於「牙商」,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傭金的「仲介」,這是因過去的期約易物稱為「互市」,到唐代,由於書寫的相似性將「互」寫成「牙」,因此與商業交易相關的事物都套上「牙」字,如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「牙行」;營業執照是為「牙帖」;營利所得稅稱為「牙稅」。
早在1927年,臺灣士紳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中,即有「尾牙吃虎咬豬」的記載,而日治時期極富盛名的酒樓「山水亭」,菜單上也有提供刈包。甚至這一味傳到日本長崎竟成了名物,出現了專有名詞叫「角煮」(かくに)、かくにまんじゅう(角煮饅頭),角煮是日本話中滷肉之意,那饅頭夾滷肉不就成了刈包嗎?
米粉和麵粉都來自於穀物被磨成粉末狀,比起米粉類食物,麵粉躍升成為臺灣人日常飲食的一大部分,如:麵包、蛋糕等等食物,然而若撇開兩者經加工而成的食品,粉類的食物最簡單的飲食方法就是加料調配成熱水沖泡飲,一勺細粉一壺水,在冷冽冬日中飲入暖心又暖胃。
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候,大人都吃不飽的年代,照顧嬰兒更是一項負擔,談起了副食品,通常是母乳喝到「度晬」,因為母奶或許是當時最營養的食物來源了。但是,母乳哺育也仰賴媽媽的身體機能,因此隨手可得的食物,磨碎煮爛成了副食品給嬰兒吃也相當常見。
「要爆囉──」爆米香師傅大喊著,小孩子紛紛摀住耳朵,興奮地伸頭瞧著壓力鍋裡迸發出白花花的蓬鬆米香。這般熟悉的聲響與米香味已在臺灣流傳甚久,但似乎沒人留意過,爆米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?
麻糬都是以圓糯米做成,取其沾黏性強的特性,但只要米的品質和調配有所變化,以及機器與手工的差別,都會造成口感的不同,而餡料和飾粉的差異自然也會使麻糬的風味不一。
麻糬,又叫「粢粑」。相傳在宋朝時期,福建省西部的長汀縣一帶有一處客家庄,當時久旱不雨,人民甚至無法拿出足夠的糯米祈雨,為了克服窘境,村民們靈機一動蒐集各家的糯米蒸熟後用力捶打,成為後來的軟Q卻又帶著韌性的粢粑,並將其在祭祀後分食給居民,也因此粢粑含有「分享平安」之意。
臺灣飲食文化有很大部分來自於中華文化的影響,尤其在米食上更是如此,無論是粿類、餅類、糕類等,都可追溯至早期的古籍文獻,而有趣的是,在中華文化歷史中卻幾乎找尋不到「麻糬」這個詞彙的蹤跡,但仍有與現代麻糬相同的做法或食用方式。
在臺灣有許多的傳統小吃與夜市美食都與「蚵」脫離不了關係,從蚵仔煎、蚵嗲、蚵仔麵線等等,形塑出臺灣海洋島嶼的特色飲食,根據科技院的專題報導指出,牡蠣是貝類中產值與產量都第一的漁產品,牡蠣不僅僅影響著臺灣人吃食的習慣,相關牡蠣的產業也因應而生。
談起臺灣蚵嗲的由來,有一個傳說與鄭成功來臺密切相關。相傳當時鄭成功軍隊自福建抵達臺南安平北方的鹿耳門溪口,採取圍城政策攻入臺南,逼使據地的荷蘭軍投降時,糧食短缺已迫在眉睫,尤其在收復普羅民遮城後不久適逢端午節。
四面環海的台灣,海產資源豐饒,尤其是「蚵仔」的存在,更間接推動了小吃的發展,「蚵仔煎」、「蚵仔麵線」、「蚵嗲」等美食滿足人們的味蕾。但海鮮貝類萬萬種,台灣的「蚵仔」又跟「牡蠣」、「蠔」有什麼關係呢?
進入炎熱的夏季,恰巧在七月七日、八日左右就會碰上「小暑」,而有一句農諺將早期臺灣人民在大熱天裡的飲食習慣說得十分明白:「六月六,仙草水,米苔目。」尤其在以前的農業社會,稻穀成熟的時節是最忙碌之際,家家戶戶都會安排收割日期,輪流至別家幫忙,提高人力的利用。
一粒米七擔水,先民用誇飾的方式來形容稻作時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,勉勵人要珍惜食物,而在過去台灣的農家社會裡,這樣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,每天從早到晚在田裡工作的景象,收割時忙進忙出留下的汗可能不只百滴汗,真實來說一點都不誇張。
因早期閩粵移民臺灣,順帶著也將中國大陸的龜粿文化帶進臺灣,根據民族學者凌純聲博士稱「龜祭文化」起源於亞洲地中海東岸華東地區,屬於海洋文化。
「做粿」在早期的社會中是一項舉家動員的工作,為了酬神、祭典、喜慶準備鹹、甜種類多樣的祭品,俗語也提到:「甜粿過年,發粿發財,包仔包金,菜頭粿吃點心。」在每個歲時祭典、風俗文化裡,粿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粿與人們的生活更有密切的關連,與節日更是分不開。
臺灣傳統糕餅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的漢人移民潮,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期間融入了日本、西方糕餅的技術與文化內涵,最終發展出獨屬於臺灣的糕餅文化,成為臺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糕餅是一個與節慶、歲時祭儀都脫離不了關係的點心,像在春節祭拜的甜粿、菜頭粿,結婚迎娶時準備的甜米糕和大餅、中秋節必吃的月餅,這樣的關聯不只是代表著禮制與祭典,更隱含的是人們與自然環境、作物產生的對應關係,想要更深入了解糕餅,可能就要先從糕與餅的不同說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