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細數刈包的由來與出現
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
白嫩的外皮包裹著香噴噴的五花肉,再搭配上酸菜、花生粉和香菜,這是尾牙上必出現的小吃──刈包。「刈」本身即有「割」的意思,原與「意」同音,但因這個字的通用性不高,有人唸「ㄘㄨㄚˋ包」,有人唸「ㄨ包」,更多人依割麵皮的動作稱其為「割包」,而閩南語發音則為「掛包」,所以無論字怎麼寫,大家都統稱為「掛包」。


根據楊惠卿在《正港臺灣味》的紀錄,尾牙吃刈包是為了把一年說錯的話、做錯的事一併包起來吞下肚,而在民間也流傳著幾種關於刈包的由來說法。其一來自三國的孔明,據說當年他獻計建設護城河以保衛城內百姓時,由於時間緊急,沒有多餘的時間能讓士兵們用餐,於是以麵皮夾著肥肉作為餐點,此舉不僅讓士兵們毫無怨言,甚至期待下一餐的享用;其二來自臺灣每逢農曆初二、十六都須祭拜土地公,俗稱「做牙」,於是一年之中最後一次「做牙」的十二月十六日,就稱為「尾牙」,許多公司都會趁這個時候以刈包犒賞辛苦的員工,而一般家庭也會在此時吃一頓團圓飯「呷尾牙」,刈包因其用麵皮包住酸菜、滷肉等內餡,像是放入錢包一樣,象徵著發財賺錢的意思。


還有一個有趣的說法來自葬禮的習俗。以前葬禮儀典完成後,主人要設宴款待這些前來送行和幫忙的人,其中一定會準備刈包,因為吃下麵皮夾五花肉這道食物,象徵來年主人撿骨時,一定會撿到乾淨俐落無腐肉的骨頭,所以葬禮後吃刈包也是功德一件。


另外,雖然臺灣的刈包源自中國的泉州與福州,但「尾牙吃刈包」的習俗及稱刈包為「虎咬豬」,皆起源於台灣。早在1927年,臺灣士紳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中,即有關於「尾牙吃虎咬豬」的記載,而日治時期極富盛名的酒樓「山水亭」,在菜單上也有提供刈包、雞腳凍等小吃。甚至這一味傳到日本長崎竟成了名物,出現一個專有名詞叫「角煮」(かくに)、かくにまんじゅう(角煮饅頭),角煮便是日本話中滷肉的意思,那饅頭夾滷肉不就成了刈包嗎?


現今,許多臺灣人把刈包視同「台灣漢堡」,外皮和內餡的樣式越來越創新,連在國外也能吃到臺灣的美味,如美國有家連鎖店叫BaoHaus「包好吃」,賣的就是刈包;英國也有家BAO包小吃攤,紅遍倫敦半邊天。而閩南語發音的「掛包」,居然逐漸取代原本的英譯Steamed bao或 Pork belly buns,成為主流了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黃旺成著、許雪姬主編(2008-2018)《黃旺成先生日記(一)-(十九)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臺史所

2.曾品滄(2013)〈鄉土食和山水亭:戰爭期間「臺灣料理」的發展(1937-1945)〉,《中國飲食文化》,9(1),113-156。

3.楊惠卿(2005)《正港台灣味:18項傳統小吃尋根之旅》,臺北:上旗文化。

4.王浩一(2012)《慢食府城》,新北:大和書報。

5.刈包、電唱機和下午三點的巴爾札克:以山水亭為中心的四〇年代臺北文藝圈│故事

https://storystudio.tw/article/gushi/1940s-of-taiwan-02/

6.日治時代的台灣料理──曾品滄│《人社東華》

http://journal.ndhu.edu.tw/e_paper/e_paper_c.php?SID=56

7.穿越!回到清末、日治時期吃飯局-研之有物│中央研究院臺灣飲食史研究

http://research.sinica.edu.tw/taiwan-food-history-ching-japan/

8.2017台灣特色料理大募集,刈包登場│看見台灣基金會

https://www.iseetaiwan.org/zh/News_Content.aspx?enc=F879F09AB865B7C950A80511835C9528

9.飲食文化大不同──來說潤餅、刈包、燒賣和粽子-魚夫│獨立評論

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194/article/6570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