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2月30日刈包,不只是刈包與刈包的再次相遇,是爸爸媽媽開始籌畫要開一家自己的烘焙店。我聽著爸媽愉快地談論未來規劃,突然,聽見媽媽說:「欸,那邊有賣刈包耶,買幾個來吃吧。」於是爸爸乖乖地買了一人一份的刈包。原本我是不想吃的,但媽媽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念頭:「說不定我們以後自己辦的尾牙都得吃呢!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30日豬不被虎咬,食物中的各種動物焦桐老師就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中寫下:「刈包要用閩南語發音:kuah-pau,又名割包,意味割開饅頭包裹焢肉、炒酸菜、花生粉、香菜;因形狀似虎口咬住了豬肉,故又名『虎咬豬』。由於外觀又似錢包,有些企業主在尾牙請吃刈包,除了犒賞員工辛勞,也有祈福財富的意義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27日牙套與刈包美食當前,我無視表妹欣羨的眼神,咬下一口,發現這個刈包異常的好咬,外層的饅頭像是不存在般蓬鬆柔軟,內層的滷肉除了被切成薄片,同樣滷得軟爛,入口即化。以為自己沒份的表妹再次露出哀怨的氣息,阿姨這時才拿起盤中的刈包遞給表妹,用臺語唸了句:「快吃啦!每天都好像醃過的酸菜一樣,沒精神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26日都說尾牙必吃刈包,那就來聽聽尾牙宴的故事「做牙」的風俗起初源於「牙商」,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傭金的「仲介」,這是因過去的期約易物稱為「互市」,到唐代,由於書寫的相似性將「互」寫成「牙」,因此與商業交易相關的事物都套上「牙」字,如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「牙行」;營業執照是為「牙帖」;營利所得稅稱為「牙稅」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23日不是說說,臺灣在地「軟食力」的證明魚夫老師也在〈飲食文化大不同──來說潤餅、刈包、燒賣和粽子〉中提到:「英國也有家BAO包小吃攤,紅遍倫敦半邊天。如今台語發音的Gua boa居然逐漸取代原本的英譯Steamed bao或 Pork belly buns,成為主流了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19日晨間的刈包香一走進廚房首先瞥見的是母親拿著鍋鏟翻炒的動作,一旁的電鍋也冒著陣陣白煙,餐桌上擺放著花生粉及剛炸好的素排,從這些食材與烹飪的動作,我立刻就猜出了今天的早餐是「刈包」,而且是最傳統的口味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16日細數刈包的由來與出現早在1927年,臺灣士紳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中,即有「尾牙吃虎咬豬」的記載,而日治時期極富盛名的酒樓「山水亭」,菜單上也有提供刈包。甚至這一味傳到日本長崎竟成了名物,出現了專有名詞叫「角煮」(かくに)、かくにまんじゅう(角煮饅頭),角煮是日本話中滷肉之意,那饅頭夾滷肉不就成了刈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