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都說尾牙必吃刈包,那就來聽聽尾牙宴的故事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
到十二月,各家公司便開始籌辦「尾牙」,犒賞辛苦一年的員工們,而這個習俗其實來自祭拜土地公的日子,也就是每逢農曆初二和十六,都需要「做牙」,因為土地公「福德正神」是商家的守護神。


「做牙」的風俗起初源於「牙商」,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傭金的「仲介」,這是因過去的期約易物稱為「互市」,到了唐代,由於書寫的相似性將「互」寫成「牙」,因此與商業交易相關的事物都套上「牙」這個字,如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「牙行」;營業執照是為「牙帖」;營利所得稅稱為「牙稅」;佣金則謂「牙錢」。


「牙商」每個月會舉辦兩次「牙祭」,供俸土地公,祈求生意興隆、交易順利。如臺灣俗諺所說:「頭牙無拜衰一冬,尾牙無拜衰一世人。」在一年之中,農曆二月初二叫「頭牙」,六月十六叫「半年牙」,而「尾牙」則在十二月十六日,這是商家最重視的「三大牙」。不過以前無論是頭牙還是尾牙都會宴請夥計,現今大多只剩「做尾牙」,如果是過年後的宴請,多稱為「喝春酒」。


但在臺灣,還有另一句俗諺:「食尾牙面憂憂,食頭牙蹺腳撚嘴鬚。」這是指以前的尾牙宴事關員工去留,老闆將決定來年的僱用人選。因此吃尾牙令員工感到不安,面色憂慮,而吃頭牙宴代表已經得到職位,故能歡喜和從容。這樣的傳統同樣可見清代的一首詩:「一年夥計酬杯酒,萬戶香煙謝土神。」上聯的「杯酒」是以「杯酒釋兵權」的典故描述東家將辭退夥計;下聯則說明在尾牙時節,家家戶戶都會祭祀土地公。


至於在尾牙上必吃的刈包,因其俗稱「虎咬豬」,與「福咬住」諧音相近,且客家人又稱酸菜為福菜,有留住福氣之意,加上刈包像一個錢包般,對老闆們來說,也有祈求財富的美好寓意,是帶來好運的一道菜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楊惠卿(2005)《正港台灣味:18項傳統小吃尋根之旅》,臺北:上旗文化。

2.王浩一(2012)《慢食府城》,新北:大和書報。

3.焦桐(2017)《味道福爾摩沙》,臺北:二魚文化。

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-台灣民俗、台灣戲曲、台灣俗語-尾牙與做牙

http://www.folktw.com.tw/culture_view.php?info=33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