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2月30日刈包,不只是刈包與刈包的再次相遇,是爸爸媽媽開始籌畫要開一家自己的烘焙店。我聽著爸媽愉快地談論未來規劃,突然,聽見媽媽說:「欸,那邊有賣刈包耶,買幾個來吃吧。」於是爸爸乖乖地買了一人一份的刈包。原本我是不想吃的,但媽媽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念頭:「說不定我們以後自己辦的尾牙都得吃呢!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26日都說尾牙必吃刈包,那就來聽聽尾牙宴的故事「做牙」的風俗起初源於「牙商」,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傭金的「仲介」,這是因過去的期約易物稱為「互市」,到唐代,由於書寫的相似性將「互」寫成「牙」,因此與商業交易相關的事物都套上「牙」字,如以經營貿易為業之商行稱為「牙行」;營業執照是為「牙帖」;營利所得稅稱為「牙稅」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16日細數刈包的由來與出現早在1927年,臺灣士紳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中,即有「尾牙吃虎咬豬」的記載,而日治時期極富盛名的酒樓「山水亭」,菜單上也有提供刈包。甚至這一味傳到日本長崎竟成了名物,出現了專有名詞叫「角煮」(かくに)、かくにまんじゅう(角煮饅頭),角煮是日本話中滷肉之意,那饅頭夾滷肉不就成了刈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