刈包,不只是刈包
- 宛均 陳
- 2019年12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說起刈包,首次與它相遇是在爸爸工作的尾牙宴上。當時我才十歲不到,其實沒什麼職場或工作的概念,只知道自己可以去吃好料了。猶記得那天的尾牙宴氣派非常,開了二十桌以上,大人們各個盛裝打扮,坐在包著絲絨布料的椅子上,杯觥交錯,連我也得常常舉起裝滿果汁的酒杯,微笑著和陌生的男男女女碰杯致意。
儘管配合應酬令人不耐,但仍不減我對桌上美食的興致,尤其當刈包端上桌的時候。潔白又軟嫩的麵皮,散發出純粹的香味,裏頭包裹著滷成棕褐色的五花肉,閃亮的肉汁還浸濕了下層的酸菜與花生粉。拿起刈包大口咬下,才發現竟還隱藏著香菜的滋味,為厚重的口感增添青草的清香,若不小心拿得斜一些,還會讓滷汁滴到桌面上,足以見得刈包的內餡十分濕潤,一點都不柴、不澀。
後來,吃了幾年同樣菜色的尾牙,對於刈包的新鮮感消退許多,恰巧碰上爸爸辭職,於是就結束了那段吃尾牙的時光。到了我進大學的時候,爸爸也換了好幾份工作,從老師、導遊到廚師,儘管有不少次吃尾牙宴的機會,但我不再像小時候一樣期待,反而興致缺缺,便與尾牙上的刈包擦身而過,再加上生活周遭沒有什麼賣刈包的攤位,大約四、五年的時間我都沒吃過刈包,對它的印象也只剩一張白白的麵皮與一片油膩的五花肉。

與刈包的再次相遇,是爸爸媽媽開始籌畫要開一家自己的烘焙店。坐在前往購買烘焙器材的車上,我聽著爸媽愉快地談論未來規劃,突然,聽見媽媽說:「欸,那邊有賣刈包耶,買幾個來吃吧。」於是爸爸乖乖地買了一人一份的刈包。原本我是不想吃的,但媽媽的一句話讓我改變了念頭:「說不定我們以後自己辦的尾牙都得吃呢!」
好吧。我想。看來這個刈包可不單單只是個刈包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