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市的機車後座
在母親的腦中總有幾個「特定」的攤販,每次只要到那裏買東西就有便宜貨,像是在市場入口的中藥行,母親一定會去那裡買些進補的食品,好在冬日煮一鍋超優質的火鍋湯頭,這時,再煎個蘿蔔糕就是絕配了。
「阿嬤牌蘿蔔糕」指的當然不是買外面現成的蘿蔔糕回來煎熟,而是遵循古法製作:先用石臼將浸泡一晚的在來米磨成米漿,再把切好的蘿蔔絲、香菇、紅蔥頭酥拌炒調味,最後將所有材料混合大火蒸熟。
正當阿嬤拿起一個黃黃的透明小包,上頭紅紅的字寫著「南昌麵茶粉」,旁邊還附著一根白色小吸管,輕聲問了老闆娘價錢,老闆娘應了聲:「五箍,這真好食喔!」阿嬤拿了四包麵茶粉包,我也順勢將挑選好的零食放在櫃檯上。
吳念真的〈呼喚記憶的米香老人〉中如實的把傳統米香車的工作模式呈現給現代人得知,以前的米香記憶是那遠遠就傳來的聲音,是那盛著米粒的鐵鍋鐵碗,也是那一聲「砰!」之後的甜蜜滋味,如今,這樣的記憶對生活在都市裡的小孩來說似乎消失了。
某次全家出遊時,來到風景區踏青,周圍各品種的繡球花綻放,七彩繽紛似朵朵煙花盛開,僅是看一眼便讓人目眩神迷。突然,一個粗獷男音帶著丹田之力吆喝著「要爆了啊!」,隨後「碰!」的一聲驚動四周拍照的人,而害得眾多網美花容失色的「罪魁禍首」正是一輛裝著爆米香壓力桶的卡車。
「放鞭炮啦──」聽到疾呼聲,眾人紛紛朝廟口望去,怕驚擾小孩的阿嬤還會貼心地替乖孫摀住耳朵。喜慶的大紅鞭炮劈哩啪啦炸翻了天,歡天喜地的為這天迎來好的開始。善男信女們虔誠的喃喃祈禱,不時抬頭凝視觀音菩薩的莊嚴面容,在煙霧裊裊中,彷彿能看見神明慈愛的一抹微笑。
「媽媽,我想吃餅乾!」「不行,那種垃圾食物沒有營養。」記得十歲以前的我,無異於一般孩子不停將正餐拒於千里之外,零食就像韓國明星一樣,令人有追逐購買的慾望。想當然國小的孩子沒有經濟能力,只能眼巴巴央求著大人,卻總是遭到無情的拒絕。
男人群聚在一起時,總喜歡把酒言歡,也不知怎麼的喝著喝著,非得炫耀自己的「當年勇」。尤其是我們父叔輩的那群,每年中秋節時,講當兵回憶已經成為老爸及三五好友的例行公事,邊吃著烤肉,當年賴叔叔遭逢兵變、陳阿伯踩到狗屎仍成為「金馬獎」得主等事蹟總會被一一被爆料出來。
初次意識到不同,是在彰化鹿港一家艾草專賣店前。看著朋友點的草仔粿,淡綠色表皮泛著水氣的光澤,龜形圖樣張牙舞爪印在正中央,似乎有些蒸過頭了,軟綿綿的攤在烘培紙上,像極了一隻曬著陽光的慵懶烏龜。
「叮咚!」手機的line群組傳來一張照片,在靠近中秋節前的一個禮拜,是父親傳來家裡做好的綠豆椪,一張照片,令人想起了很多過往的中秋節故事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