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我的艾粄,你的草仔粿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閩南人口味,龜形圖樣的草仔粿。

類似客家人的草仔粿,客家人都叫他「艾粄」。

初次意識到不同,是在彰化鹿港一家艾草專賣店前。看著朋友點的草仔粿,淡綠色表皮泛著水氣的光澤,龜形圖樣張牙舞爪印在正中央,似乎有些蒸過頭了,軟綿綿的攤在烘培紙上,像極了一隻曬著陽光的慵懶烏龜。我吃驚地問他:「這是草仔粿?怎麼跟我吃的不一樣?」經過一番艱難的溝通,才發覺身為客家人的我,常吃的是樹葉形狀的艾粄,而閩南人的他,吃得基本上是橢圓狀或龜形的草仔粿,但兩者其實是一樣的食物。


如此這般的文化差異也不是什麼新鮮事,剛來臺中的那一年俯拾皆是,尤其在語言上,腳下就是閩南語和客家話之間巨大的鴻溝,怎麼也跨越不了,常發生隨手在路旁買個水果,卻對著老闆娘的報價一楞,只好羞赧的用國語問:「不好意思,我閩南語不好,請問是多少錢?」偶爾午夜夢迴,我也會想起在外婆家的日子。外婆是道地的客家人,秉持著客家勤儉的精神,不時可以看到她在廚房忙碌的身影,隨著季節變化就會出現不同的傳統美食,如蘿蔔糕、肉粽、年糕……。有一些則是餐桌常客,而艾粄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樣小吃。


當蒸籠發出咕嚕嚕的水沸聲,四周蒸騰著白絲絲的熱氣時,隱隱約約能聞到一股清淡的艾草香,一揭開鍋蓋,濕潤的水氣爭先恐後迸發而出,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米製品的香氣,挾帶著清新香甜的艾草氣息,那水潤的表皮好似鍍了層光一般,還未入口彷彿就能感受鹹香內餡的滋味。


現在在臺中,我找不到同家鄉一樣的艾粄,但嘗到了龜形的草仔粿,並瞭解到除了蒸熟外,將草仔粿煎炸得酥脆也是一道吃法。嚼著手中的草仔粿,我不禁感嘆,這大概就是人生中不斷向前的風景吧?
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