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這樣的爆米香不叫爆米香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
「很多天前就想買了,可是都等不到他來……記得以前一聽見爆米香的把奶粉罐拿出來鏘鏘鏘……大家就會把米啦花生啦香菜啦拿出去。以前米和花生都是自己準備的,他幫我們爆,現在都是做好的,不用這麼麻煩,方便多了……」吳念真的〈呼喚記憶的米香老人〉中如實的把傳統米香車的工作模式呈現給現代人得知,以前的米香記憶是那遠遠就傳來的聲音,是那盛著米粒的鐵鍋鐵碗,也是那一聲「砰!」之後的甜蜜滋味,如今,這樣的記憶對生活在都市裡的小孩來說似乎消失了。


〈呼喚記憶的米香老人〉一文中,主角方先生曾遠赴非洲迦納教當地黑人做爆米香,非洲人的爆米香是將米煮熟後曬乾,經油炸後淋上咖哩,作者覺得看起來一點都不好吃。方先生的生意有許多外國顧客上前購買,日本顧客說著在日本的米香是要在超市才有,路邊這樣的定點叫賣只有在臺灣才看得見。然而,特別的是,這樣的說法有令人疑惑的地方。從爆米香的歷史由來說起,爆米香相傳是由日本殖民帶進臺灣的,但從日本人口中反而說出在臺灣才看得見爆米香的藍色卡車,可見今日不管在日本或是臺灣,路邊販賣的爆米香都越來越少。


「爆米香就是這樣,雖然要好久才能吃到一次,但卻一次次地滿足了童年時期的缺乏,一次次地為我們帶來歡欣和希望,讓我們的童年因有這份記憶而豐富。」劉洪貞的〈碰,米香爆好啦!〉文中流露出對爆米香的滿滿回憶,也道出現今小朋友少了爆米香這親民的零嘴體驗。


現今的臺灣超市通常都混雜著許多外來的進口商品,異國風味的精緻包裝、各種口味的特殊碰撞,在臺灣已見怪不怪,但其中最有趣的是當內容物裝著臺灣的傳統食物,吃起來的口感也沒有絲毫差異,卻被冠上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時,吃進年輕人嘴裡或許是一種創意的飲食產品,但對於老一輩的人來說,吃著標示著某某國家的「米香餅」,風味卻是傳統爆米香的口感,僅是換了不同的包裝而已,這樣的食物記憶與字樣上的衝突感,可能只有在老一輩的心中明瞭,因為爆米香從來都不僅僅是一種食物,更是一種記憶的童年滋味。





參考資料:

一、吳念真,《臺灣念真情》,臺北:麥田出版社,2011。

二、聯合新聞網─閱讀專欄:劉洪貞,〈碰,米香爆好啦!〉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11325/3668918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