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是哪裡傳來的米香?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「呷飽未?」一句在臺灣農村社會裡時常出現的日常問候語,在鄉間小路、阡陌水田之間,迴盪多少年頭。俗語說「一樣米養百樣人」,表達出社會上雖有形形色色的人們,卻同樣被台灣這塊土地孕育著。早期以米為主食的台灣人,在米食記憶上應該有每個年代的專屬故事,談起稻米文化,我也有著一段屬於八年級生的回憶錄。


我的家鄉清水,位於出海口的平原,無論走到何處都是一片片綠油油盡收眼底,每到夏天的時候,聽到收割機「碰!碰!」的輪動聲,我就會立馬飛奔到阿嬤身邊,要她帶著我去看人家收割。放眼望去金煌煌稻田,那是一場鳥兒們的宴會,麻雀等待吃著掉下的米糠、八哥鳥與白鷺鷥伺機而動準備來個下好離手的昆蟲大餐,而我,就會與妹妹在旁邊柏油路上搶麻雀的食物,拾起掉落未脫殼的稻子,在地上磨一磨,蒐集成堆的白米,準備給家裡添補一些糧食,這一整個禮拜,我都喜歡這樣子玩,從日落昏黃直到夜幕低垂。


夏天可以這樣子玩,冬天也有,因為台灣的稻作通常都有兩期的收成,所以一年之中,我總是有兩次體驗當農夫的機會。


有一回又碰到稻米收成時,稻田旁邊的空地一到下午就是小孩的遊樂場,玩起躲貓貓時,我躲到一戶人家,一時興起,就跑進去人家裡面看看,在等待的時候,我抬頭看見了農夫的器具,有用棕櫚樹纖維做成的簑衣、竹篾編成的米籮、和一些長短不一的耙子類農具,當下,真是大開眼界,那些農家才有的道具就硬生地擺在我眼前。


搬離阿嬤家後,就很少聞到收成時稻草混泥土的味道了。


直到有次,一聲「碰」的爆炸聲響從遠處傳來,緊接在後襲來一陣陣濃郁的香味,再靠近點一瞧,原來是「爆米香」!這個刺激與當年小時候收割的聲音及味道都好相似,一樣有著味覺與視覺的衝擊,讓我好奇長輩口中他們那個年代的爆米香……


「欲磅喔!」這個令當時小孩又愛又怕的聲音,老闆踩著三輪車,找個空地或是在廟前擺攤,小孩就會用鐵罐裝著自家白米,一手捧著,另一手拿著砂糖,一個一個放在地上排好隊伍,等待老闆「加工」。老闆會先把白米倒入加熱爐,鼓動風箱加熱且不停轉動,使米香均勻受熱,等待數分鐘,壓力表達到預定溫度,老闆不是大聲嚷嚷,就是拿起口哨一吹警示大家,這時,小孩們都會注意爐口的那個袋子,因為老闆爐門一開,白胖胖米香衝出熱爐,將袋子填充的鼓鼓的;緊接著,老闆將滾燙的糖漿加入麥芽糖,與米香均勻攪拌成團,加入適當佐料:花生、香菜等等,最後放入方型木模中用麵棍碾平,切塊後即可裝帶給顧客。


當時的這個行業,是台灣早期零食尚未普及時的最佳代表。由於一般家中沒有加熱爐器,米粒的好取得,給了這項小本生意有了賺錢機會,雖然僅收代工費,但是賣爆米香的老闆表示:「60年代光是一下午利潤就有700多塊錢。」不免讓人讚嘆台灣當時米食與相關稻米產業的盛況。





參考資料:

《台灣的老行業》,羅秀華,遠足文化,2004年出版,頁168-171。

《稻米達人大挑戰─稻田生態及稻米知識問答集》,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、遠足文化,2002年出版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 
 
 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