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不被虎咬,食物中的各種動物
- 宛均 陳
- 2019年12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歐柔維 攝影/陳宛均

人類社會中動物佔有極其特殊的地位,十二生肖、星座、圖騰,甚至在食物命名上都體現獨特的寓意。焦桐老師就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中寫下:「刈包要用閩南語發音:kuah-pau,又名割包,意味割開饅頭包裹焢肉、炒酸菜、花生粉、香菜;因形狀似虎口咬住了豬肉,故又名『虎咬豬』。由於外觀又似錢包,有些企業主在尾牙請吃刈包,除了犒賞員工辛勞,也有祈福財富的意義。」
除了外觀及寓意,動物有時也會因為發音而出現在一些食物名中。「過貓」就是其中之一,本名過溝菜的過貓,作為食材大都食用其嫩芽的部分,是臺灣原住民極其重要的蕨類山珍,在水溝、田埂半腰、濕氣重的山坡間等艱苦之地都可茂盛生長。但為什麼有「貓」字在裡面呢?原因眾說紛紜,有人說閩南語的「過貓」跟「蕨苗」發音相近;其他說法表示,客家話的「蕨苗」與閩南話的「過貓」相近,所以這個發音的來源是客家人。
與擔仔麵齊名的小吃「貓鼠麵」,材料用彰化特有的細軟寬扁油麵,加上用油炸過的豬後腿肉及蔥、醬油與扁魚熬煮兩個小時的高湯,味鮮料美,在小吃林立的彰化縣佔有一席之地。其命名也相當特別,是源自於創始人陳木榮瘦小靈活的身材,讓他有老鼠之綽號,而閩南語「貓鼠」即是中文的「老鼠」之意。
除了臺灣,對岸也有因為婆媳不和而研發出的特色菜餚「老虎菜」。相傳在中國東北有個不太會做菜的媳婦,因婆婆命她做菜,讓不知所措的媳婦只好硬著頭皮,把辣椒、黃瓜、蔥蒜、香菜等食材洗淨切成長條後裝盤,憑感覺隨手撒把糖、鹽,再滴些白醋、香油後,就趕急趕忙的端上桌。婆婆見這盤菜毫無章法,便直道:「媳婦,你可真虎啊!(罵人傻、缺心眼之意)」但是品嘗後,卻發現「老虎菜」酸甜勁辣,與白飯搭配開胃好下飯,令人食指大動。
刈包只有豬、過貓不見貓、貓鼠麵沒貓也沒鼠、老虎菜更是吃不得虎肉。雖然食物中有不少如「牛肉麵」一般直接依食材命名的美食,但也有一些依時空背景、地理環境,甚至是個性來取名的食物,可見人們吃食上的想像力無窮無盡,是不是頗具趣味呢?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