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2月30日豬不被虎咬,食物中的各種動物焦桐老師就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中寫下:「刈包要用閩南語發音:kuah-pau,又名割包,意味割開饅頭包裹焢肉、炒酸菜、花生粉、香菜;因形狀似虎口咬住了豬肉,故又名『虎咬豬』。由於外觀又似錢包,有些企業主在尾牙請吃刈包,除了犒賞員工辛勞,也有祈福財富的意義。」
宛均 陳2019年12月19日晨間的刈包香一走進廚房首先瞥見的是母親拿著鍋鏟翻炒的動作,一旁的電鍋也冒著陣陣白煙,餐桌上擺放著花生粉及剛炸好的素排,從這些食材與烹飪的動作,我立刻就猜出了今天的早餐是「刈包」,而且是最傳統的口味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16日細數刈包的由來與出現早在1927年,臺灣士紳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中,即有「尾牙吃虎咬豬」的記載,而日治時期極富盛名的酒樓「山水亭」,菜單上也有提供刈包。甚至這一味傳到日本長崎竟成了名物,出現了專有名詞叫「角煮」(かくに)、かくにまんじゅう(角煮饅頭),角煮是日本話中滷肉之意,那饅頭夾滷肉不就成了刈包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