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不是說說,臺灣在地「軟食力」的證明

已更新:2019年12月27日

撰文/歐柔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
珍珠奶茶、鹹酥雞、肉丸,「臺灣美食聞名全球」是近十年來經常被人提及的臺灣驕傲,但因自小生活在幸福的環境中,不少臺灣人僅是聽聽這一句近似標語的句子,卻不了解為何在臺灣人眼中通俗又平民的臺灣美食可以走向國際?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?


猶如混血兒會特別受人喜愛一樣,臺灣「混血菜」也有同等的特性。當初國民黨政府遷台後,帶來一批來自中國大陸魯、川、粵、閩、蘇、浙、湘、皖等不同源流的菜系,八色八味在時代演進中的交融,形成了臺菜基礎;另一方面,臺灣早期曾先後經荷蘭、西班牙、日本殖民統治。飲食也在超過十種不同菜系的多元文化中交融。


像是臺灣研發的「牛肉麵」即是多菜系結合的經典代表,除了臺式的紅蔥頭,製作方法及用料也融合上海本幫菜的紅燒手法、粵菜的煲高湯技巧、四川的麻辣、南洋的沙茶調味;在吸取他國的料理經驗後,臺灣人會加以改良出自己的「臺灣味」,如源於日本的車輪餅,在餡料中加入「蘿蔔乾」,是不少臺灣人的心頭好;還有追求多樣變化而將茶飲料加入粉圓的發明─珍珠奶茶。


一一細數,就可以發現「臺菜」因為歷史源流,從製作研發開始就無意識的執行起「國際化」的步驟,也讓新興世代的青年有機會藉著飲食走向國外。焦桐老師就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中寫下:「香傳千里,洋人也愛上了這個味。臺灣青年黃頤銘放棄執業律師,轉行在紐約東村開了一家刈包專賣店Baohaus,用可樂滷製紅燒肉,並加入蛋、雞排,經營出時尚臺灣漢堡。」


魚夫老師也在〈飲食文化大不同──來說潤餅、刈包、燒賣和粽子〉中提到:「英國也有家BAO包小吃攤,紅遍倫敦半邊天。如今台語發音的Gua boa居然逐漸取代原本的英譯Steamed bao或 Pork belly buns,成為主流了。」不僅僅瘋迷外國人,甚至讓食物名被重新定義。同時證明,臺灣的「食力軟實力」不是說說,而早已被全球認同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焦桐著(2017),《味道福爾摩沙》,臺北:二魚文化出版。

2. 遠見雜誌獨立評論─魚夫〈飲食文化大不同──來說潤餅、刈包、燒賣和粽子〉網址: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194/article/6570

3. 維基百科─臺灣小吃,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F%B0%E7%81%A3%E7%89%9B%E8%82%89%E9%BA%B5

4.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─美食 網址:https://www.taiwan.net.tw/m1.aspx?sNo=0000106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