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早味沖泡飲:米麩與麵茶的比較
- 宛均 陳
- 2019年12月1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19年12月14日
撰文/廖子維 攝影/陳宛均

米粉和麵粉都來自於穀物被磨成粉末狀,比起米粉類食物,麵粉躍升成為臺灣人日常飲食的一大部分,如:麵包、蛋糕等等食物,然而若撇開兩者經加工而成的食品,粉類的食物最簡單的飲食方法就是加料調配成熱水沖泡飲,一勺細粉一壺水,在冷冽冬日中飲入暖心又暖胃。一說起在臺灣早期沖泡飲,家中最常見的就是米麩和麵茶。
在《新編台日大詞典》裡的米麩作「米の粉」,所謂的「麩」字在台語閩南語萌典裡指的意思為「米麥等穀物的穀皮粉」,但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裡卻不見米麩的解釋,反倒對麵茶作釋義「將麵粉加油炒熱後,拌以細糖或芝麻粉等而成。」相較之下,麵茶似乎比米麩較廣為被書寫,例如:在清朝袁枚《隨園食單》的點心單中提及麵茶:「熬粗茶汁,炒麵兌入,加芝麻醬亦可,加牛乳亦可,微加一撮鹽。無乳則加奶酥、奶皮亦可。」清代詩人楊米人的《都門竹枝詞》中寫到麵茶:「三大錢兒賣好花,切糕鬼腿鬧喳喳,清晨一碗甜漿粥,才吃茶湯又麵茶。」說明麵茶為北京的下午茶小吃。
麵茶與米麩有著相似時代背景,它們都是臺灣早期被拿來充飢的飲品,不僅顏色相似、口感上也雷同,難怪常有人分不清楚兩者的差別。但是,兩者原料卻是不同的,麵茶是由麵粉加入油拌炒後所製成的食品,通常老一輩喜歡加入豬油與油蔥,而現代人為注重熱量控制有了素食口味,前後差異最大的是少了那傳統的油蔥酥,味道不再有濃烈的鹹味,反而多份甜滋味在心頭。至於米麩做法是經過加壓熱烤洗禮的米粒,吸收了熱能而膨發成米香,研磨成粉即是米麩,口感較麵茶粗糙而帶有米類穀物的香氣。
麵茶與米麩兩者簡單區別一個是用麥,一個是米,但麵茶與米麩的做法仍藏有一些小秘密,不同一般民眾將麵粉乾炒,在製餅業者口中,最早製麵茶是在烤完餅後將麵粉放入大烤箱,利用餘溫烤熟麵粉而成。至於傳統家裡非每人有爆米香的器具,因此有些人將稻米採收後去掉最外圍的殼,將米放進酒矸拿竹子搗碎,碎落的米糠過篩後,即是當時的米麩了,有時還會加一點糖炒一炒,成了阿嬤們口中簡單卻營養的「糕仔麩」。
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