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2月13日古早味沖泡飲:米麩與麵茶的比較米粉和麵粉都來自於穀物被磨成粉末狀,比起米粉類食物,麵粉躍升成為臺灣人日常飲食的一大部分,如:麵包、蛋糕等等食物,然而若撇開兩者經加工而成的食品,粉類的食物最簡單的飲食方法就是加料調配成熱水沖泡飲,一勺細粉一壺水,在冷冽冬日中飲入暖心又暖胃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13日溫柔的味道,麵茶的溫度似乎知道賴叔叔的懂事,大姑沒有等他回答,只是起身拿起碗,舀了一勺熟麵粉,沖進熱水遞到他前面,細細叮囑:「喝點熱的、甜的,明天不要再去田裡了。」賴叔叔說,他永遠記得那一碗麵茶,很燙卻很香甜滑順,暖暖的溫度流進胃裡,就像大姑對他的關懷,細緻綿密、既和煦也濃厚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9日臺灣的小麥成長史玉米、稻米、小麥是世界前三大穀物產量,占了世界食物一半以上,糧食作物提供人們基本的熱量來源,玉米的生產大多種植給牲畜食用,因此稻米與小麥成了世界上最多人食用的穀物。以臺灣人而言,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至2017年統計,每人每年的糧食供給量,稻米與麵粉排名前二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8日麵茶,女孩的救贖聽到這邊,我立刻想起班導請客的麵茶仍在餐袋裡,別無他法的我只好留下熱呼呼的麵茶及一張紙條。走在回家的路上,夕陽通紅的渲染整片天空的雲彩,瑰麗絕景卻讓我感覺到若有似無的違和感,因為我倏然的想起,屬於她的半邊抽屜中,有一張染了點點血跡的面紙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6日默許的灰色地帶:臺灣攤車文化不甚堅固的腳踏車,後面加裝木製櫥櫃,俗稱「犛阿尬(日文リヤカ-)」的傳統攤車就這樣輕便上路。在長輩的記憶中,有看過賣家庭用品、化妝品、捏麵人等商品的「什細貨」攤車、也有看過修門扇的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5日便利商店買不到的黃色小包裝正當阿嬤拿起一個黃黃的透明小包,上頭紅紅的字寫著「南昌麵茶粉」,旁邊還附著一根白色小吸管,輕聲問了老闆娘價錢,老闆娘應了聲:「五箍,這真好食喔!」阿嬤拿了四包麵茶粉包,我也順勢將挑選好的零食放在櫃檯上。
宛均 陳2019年12月2日麵茶,「是」不「適」嬰兒副食品?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候,大人都吃不飽的年代,照顧嬰兒更是一項負擔,談起了副食品,通常是母乳喝到「度晬」,因為母奶或許是當時最營養的食物來源了。但是,母乳哺育也仰賴媽媽的身體機能,因此隨手可得的食物,磨碎煮爛成了副食品給嬰兒吃也相當常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