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臺灣的小麥成長史

撰文/廖子維 攝影/陳宛均


玉米、稻米、小麥是世界前三大穀物產量,占了世界食物一半以上,糧食作物提供人們基本的熱量來源,玉米的生產大多種植給牲畜食用,因此稻米與小麥成了世界上最多人食用的穀物。以臺灣人而言,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8至2017年統計,每人每年的糧食供給量,稻米與麵粉排名前二。然而,單從白米與麵粉每年的供給量比較,可以發現,麵粉的需求率逐年提高,相較稻米反而有下降的趨勢,顯見,臺人在穀物的食用上出現了轉變。


在〈戰後臺灣推廣麵食〉論文中推測,小麥種植應該於1624年後引進臺灣,由於當時荷蘭人招募漢人前來開墾,因此帶來種子與磨製的器具。清代的小麥作物成了稻米青黃不接時的輔助糧食,在《諸羅縣志》當中即記載:「當舊穀既沒、新穀未升,二麥先熟,接絕續乏」。甚至清初因為人口稀少,麥的產量還可以供應廈門的糧災。直到甲午戰爭後,當時日本製菓株式會社看上臺灣的物產豐富,業者紛紛投入南進基地發展工業,因此在臺中與臺南設立製粉會社,也改變原先石磨的方法,引進現代化製粉機。


從曾延暉的〈臺灣之麵粉工業〉一文中統計資料,日治時期臺灣製粉工廠的製粉能力,每日約為2400包(每包22 公斤),可提供相關糕餅業者的需求,當時麵粉生產與消費成了臺灣人的常態,但僅於點心、糕餅上的食用,並不能歸類為主食。在鹿港九十多歲的蔡阿嬤記憶裡,家裡的麵粉是剛好公公在公家機關上班,每個月才能將多餘的米換成麵粉,拿來做饅頭、麵疙瘩等麵粉類食品食用,當初孩子放學能吃到阿嬤做的饅頭,每個都開心不已。


戰後適逢美援的物資援助,「麵粉」引入臺灣不僅改變人們吃的習慣,有時麵粉還會被拿來當成是工作的酬勞,甚至連麵粉袋也被做成內衣褲,可見在當時麵粉已進入了大眾的生活圈。隨著1965年美援停止後,國內雖在40、50年代有培育出早熟的冬季小麥,產量高達4萬公噸,但後來因小麥開放進口、勞力缺乏、利潤過低,小麥種植面積逐年下降,以往種植的小麥多被收購到臺灣菸酒公賣局,供製酒麴原料使用。


現今,臺灣人將米、麥當成主食,讓麵粉的需求量大增。臺灣因為生長環境、經濟價值、耕作方式的限制,小麥多仰賴進口供給國人需求。隨著全球暖化影響小麥種植,有些出產國因為國內產量不足等原因,開始限縮小麥出口,因此,臺灣近十年也開始興起小麥契作的復育計畫,在臺中(潭子、大雅、西屯)及彰化(秀水、福興、二林)都可以看見小麥田。小麥掀起的一場飲食習慣革命,或許是當初引進小麥種子,嘴裡卻說著「毋呷米袂飽」的漢人,想也想不到的現況吧。





參考資料: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

1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農業統計資料查詢https://agrstat.coa.gov.tw/sdweb/public/inquiry/InquireAdvance.aspx

2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農業統計視覺化查詢網http://statview.coa.gov.tw/aqsys_on/importantArgiGoal_lv3_1_5_3.html

3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小麥主題館

4. 維基百科:1961年、2010年、2011年、2012年及2013年的穀物年產量

5. 周鍾瑄,1717年,《諸羅縣志》,頁193。

6. 曾品滄,2006年,《從田畦到餐桌──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》,頁49-50。

7. 曾延輝,1954年,〈臺灣之麵粉工業〉,《臺灣銀行季刊》第六卷第四期。

8. 陳瑋全,2009年,〈戰後臺灣推廣麵食之研究(1945~1980)〉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