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麵茶,「是」不「適」嬰兒副食品?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
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候,大人都吃不飽的年代,照顧嬰兒更是一項負擔,談起了副食品,通常是母乳喝到「度晬」,因為母奶或許是當時最營養的食物來源了。但是,母乳哺育也仰賴媽媽的身體機能,因此隨手可得的食物,磨碎煮爛成了副食品給嬰兒吃也相當常見。


從醫學觀點看母乳銜接的副食品

坊間謠傳「麵茶」是以前給嬰兒吃的副食品,在鹿港玉津香餅店的李老闆說其實不然,因為麵粉比較難吸收,如果要說到以前嬰兒的奶粉,應該就要說到那款阿嬤牌的AB斯(愛美斯),一款類似米麩的「米粉」代奶粉。訪談丁丁藥妝店的蔡藥師提及:「嬰幼兒在四個月左右即可食用副食品,慢慢的戒斷母乳,而建議的副食品也是以「米精」為佳,等米食吸收一陣子後,才建議加入麥精等等。」由此可見,嬰幼兒在吸收麥類食品(麵粉)時因為內含有「麩質」,容易在吸收上不佳,產生便秘、脹氣甚至嘔吐的現象,因此,麵茶一說其實是被否定的,反而,常見的米麩才是適合嬰幼兒銜接母乳的最近副食品。


米更勝於麥的循序戒斷母乳

台灣大學吳思旻在2014年新聞所碩士論文《奶粉沒說的故事》中提到,現代的奶粉製造技術是在19世紀才發明的。至於台灣人最早接觸到的「奶粉」,則是在日治時期所引進的嬰幼兒奶粉,當時前三大品牌為皆為Made in Japan(明治、雪印、森永),直到1964年,臺灣味全公司才生產第一支國產奶粉,但當時因價格偏高,並非所有民眾都消費得起,大多數的家庭多是喝母乳為主,從鹿港訪談九十多歲的蔡阿嬤的口中提到:「古早若欲乎囝仔斷奶,會乎伊呷糕仔」,糕仔也是一種以穀物磨成粉類而製成的食品,似乎麥類的食用應該要等年紀再大一些。


今昔相比:種類推陳出新

現在走進市售的嬰幼兒用品店,琳瑯滿目的嬰兒副食品充斥在眼前,在技術越加進步後,產品的推出也開始主打「好吸收」、「營養成分高」、「最佳銜接母乳」等廣告訊息,相較以前買不起奶粉而以米粉類為代替,現今的選擇多樣、成分標示也更加明確,無非是給消費者能有更多樣化的比較與選擇,新手媽媽們也能幫嬰兒選擇最適合的副食品。





參考資料

1. 吳思旻,《奶粉沒說的故事》,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,2014年。

2. 范燕秋,《美援、農復會與1950年代臺灣的飲食營養措施—以美援相關檔案為中心》,國史館館刊,第五十五期(2018年3月),頁83-126頁。

3. 食力foodnext相關專欄整理

(一)沒泡奶粉也會吃到奶粉嗎?台灣平均每人每年食用3公近。

https://www.foodnext.net/issue/paper/4357958091

(二)嬰兒奶粉成分超複雜!其實是在模仿母乳

https://www.foodnext.net/life/health2/paper/5234102404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コメント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