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米苔目的正確稱呼,我們都用錯了嗎?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進入炎熱的夏季,恰巧在七月七日、八日左右就會碰上「小暑」,而有一句農諺將早期臺灣人民在大熱天裡的飲食習慣說得十分明白:「六月六,仙草水,米苔目。」尤其在以前的農業社會,稻穀成熟的時節是最忙碌之際,家家戶戶都會安排收割日期,輪流至別家幫忙,提高人力的利用。這時,主事的主人便會在早晚休息時準備各種點心,供幫忙的農人吃涼解暑或補充體力,米苔目正是當時研發出來的傳統米食。


原本米苔目起源於廣東梅州大埔一帶,是客家傳統米製麵條。米苔目的原意為「米篩的孔洞」,因製作方式是將米漿糰倒在「米篩目粄」上反覆搓揉,使其穿過孔洞落入鍋中滾水,受熱煮熟成為圓柱條狀。所以,「米苔」其實應該寫作「米篩」,但在閩南語發音中將「篩」唸成「苔」,而「目」是孔洞的意思,久而久之,臺灣人也就習慣稱之為「米苔目」。


但在林仙龍的《河洛話一千零一頁》和謝啟文的〈臺語漫談〉中,對米苔目的稱呼提出不一樣的看法。林仙龍於《河洛話一千零一頁》中提出:「本地有食品,係磨米成粉碎狀而製成者,其形狀似涼粉,稱bítaiba̍k,俗多作『米篩目』。」後文接著表示bítaiba̍k應寫作「米粞末」。根據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的解釋,「粞」的意思為:「去水的糯米團。糯米浸泡後磨成漿,裝入布袋中,上放石塊或木棍壓一段時間,使其排去水分成糯米塊,可用來做粿、湯圓等。例:粿粞kué-tshè、米粞bí-tshè。」再加上「末」字,即「粉末」之意,因此「米粞末」指的就是碎米後所成的粉末,用此粉末所製作、形似涼粉的食品亦稱「米粞末」。而謝啟文的〈臺語漫談〉裡提出的字則為「米粞 米蔑(音同末)」,說明上與林仙龍大同小異。


焦桐的《味道福爾摩莎》補充米苔目在香港稱「銀針粉」,在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中,也提出另一個有趣的稱呼:「米苔目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華語叫『老鼠粉』。」這也許是因為米苔目兩頭成尖尾型,原在大陸地區稱為老鼠粄,後來傳至他鄉便沿用了舊的名稱吧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張達修(1949)《醉草園詩集》。

2.焦桐(2017)《味道福爾摩莎》臺北:二魚文化。

3.楊惠卿(2005)《正港臺灣味》宜蘭市:上旗文化出版社。

4.謝啟文(2003)〈臺語漫談〉。《臺灣源流》25期。

5.林仙龍(2011)《河洛話一千零一頁》臺北:釀出版。

6.米篩目大狀元|公共電視|劉蘭嬌、蕭芳纓

http://activity.pts.org.tw/hakka/ProgramC/Template1B_Content.aspx?PNum=312&CNum=737

7.米粉兵法全攻略(上):神似米苔目的桂林米粉,與鮮辣酸爽的螺螄粉|關鍵評論

https://www.thenewslens.com/article/94054

8.四神湯、米苔目、魯肉飯…這些台灣小吃你可能都唸錯了|三立新聞網

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202510

9.吃免錢!頭城百年店六月六請吃米苔目|三立新聞網

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90%83%E5%85%8D%E9%8C%A2-%E9%A0%AD%E5%9F%8E%E7%99%BE%E5%B9%B4%E5%BA%97%E5%85%AD%E6%9C%88%E5%85%AD%E8%AB%8B%E5%90%83%E7%B1%B3%E8%8B%94%E7%9B%AE-084526174.html

10.二十四節氣~小暑 - 宜蘭縣教育支援平台

http://blog.ilc.edu.tw/blog/index.php?op=printView&articleId=649425&blogId=1909

11.米苔目、米篩目和老鼠粄|遠見雜誌|魚夫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.html?id=40754

12.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典藏管理系統|米苔目食器

http://digimuseum.thcdc.hakka.gov.tw/search/search_result.jsp#

13.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