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苔目的正確稱呼,我們都用錯了嗎?
- 宛均 陳
- 2019年10月1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進入炎熱的夏季,恰巧在七月七日、八日左右就會碰上「小暑」,而有一句農諺將早期臺灣人民在大熱天裡的飲食習慣說得十分明白:「六月六,仙草水,米苔目。」尤其在以前的農業社會,稻穀成熟的時節是最忙碌之際,家家戶戶都會安排收割日期,輪流至別家幫忙,提高人力的利用。這時,主事的主人便會在早晚休息時準備各種點心,供幫忙的農人吃涼解暑或補充體力,米苔目正是當時研發出來的傳統米食。

原本米苔目起源於廣東梅州大埔一帶,是客家傳統米製麵條。米苔目的原意為「米篩的孔洞」,因製作方式是將米漿糰倒在「米篩目粄」上反覆搓揉,使其穿過孔洞落入鍋中滾水,受熱煮熟成為圓柱條狀。所以,「米苔」其實應該寫作「米篩」,但在閩南語發音中將「篩」唸成「苔」,而「目」是孔洞的意思,久而久之,臺灣人也就習慣稱之為「米苔目」。
但在林仙龍的《河洛話一千零一頁》和謝啟文的〈臺語漫談〉中,對米苔目的稱呼提出不一樣的看法。林仙龍於《河洛話一千零一頁》中提出:「本地有食品,係磨米成粉碎狀而製成者,其形狀似涼粉,稱bítaiba̍k,俗多作『米篩目』。」後文接著表示bítaiba̍k應寫作「米粞末」。根據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的解釋,「粞」的意思為:「去水的糯米團。糯米浸泡後磨成漿,裝入布袋中,上放石塊或木棍壓一段時間,使其排去水分成糯米塊,可用來做粿、湯圓等。例:粿粞kué-tshè、米粞bí-tshè。」再加上「末」字,即「粉末」之意,因此「米粞末」指的就是碎米後所成的粉末,用此粉末所製作、形似涼粉的食品亦稱「米粞末」。而謝啟文的〈臺語漫談〉裡提出的字則為「米粞 米蔑(音同末)」,說明上與林仙龍大同小異。

焦桐的《味道福爾摩莎》補充米苔目在香港稱「銀針粉」,在《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》中,也提出另一個有趣的稱呼:「米苔目在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的華語叫『老鼠粉』。」這也許是因為米苔目兩頭成尖尾型,原在大陸地區稱為老鼠粄,後來傳至他鄉便沿用了舊的名稱吧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