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「龜」衍生出的吃「粿」文化
- 宛均 陳
- 2019年9月30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因早期閩粵移民臺灣,順帶也將中國大陸的龜粿文化帶進臺灣,據民族學者凌純聲博士稱「龜祭文化」起源於亞洲地中海東岸華東地區,屬於海洋文化,除了證實臺灣龜祭文化大多來自閩粵等地,並說明清代之時臺灣沿海平原的土著平埔族可能亦有龜祭文化:「平埔是熟番,傀儡生番喜食大龜,後祀神用目要龜殼,再遞變用米麵製的紅龜。」
「用龜祭社」最早能追溯到殷商時代,在學者丁龍驤《說契文龜字》中歸納「龜」之用途有三,供龜(提供龜之來源)、作龜(製作龜祭品)、龜祭(以龜祭神),而臺灣漢族移民在清末或更早的明末,有用「活龜」祭祀的現象,這也影響到清末臺灣歲時喜慶時,常以龜形粿作為吉兆,如清朝文人丁紹儀在《東瀛識略》記載:「遇喜慶時,以紅麴和米粉或麵製成紅龜,炊熟相貽,即以『龜』稱。」

《禮統》有這樣一段記載:「神龜之象,上圓法天,下方法地,背上有盤,法丘山。黝文交錯,以成列宿。五光昭若,黝錦文運,轉應四時。長尺二寸,明吉凶,不言而信。」點名龜在傳統文化中是法天法地的大禮,進而衍生為生命禮俗的祭品,就如同在閩南語中「龜、舊、久」同音,祭龜在於祈長壽、吉祥。

龜形粿因應不同需求而出現不同的樣式,如紅龜粿、草仔粿(鼠麴粿)、糕仔龜、麵線龜、米龜,這些皆是清代之時既有的,至於豐聘龜、麵粉龜、餅龜等,則是較晚的產物,有的是日據時期,有的則是光復後。
儘管時代不同,但這樣的吃「龜」文化以吃「粿」形式流傳至今,代表著祈福傳統的延續。下次吃紅龜粿、草仔粿時,先別急著享用美食,不妨與家人朋友分享來自千年前的吉祥寓意吧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