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吃蘿蔔糕是臺灣過年傳統嗎?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過年,可以說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,而團圓飯,更是家家戶戶精心準備的一場盛宴,其中最早的紀錄可見南朝梁宗懍的《荊楚歲時記》:「歲暮家傢俱肴蔌,詣宿歲之位,以迎新年,相聚酣飲。」指出在除夕夜這天,一家人團聚共享肉品菜餚,迎接新年的到來。


至於現在人們過年必吃的年糕,早在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已有相關記載:「正月元旦,夙興盥漱,啖黍糕,曰:年年糕。」另外也可見《湖廣書德安府》:「元旦比戶,以爆竹聲角勝,村中人必致糕相餉,俗曰:年糕。」在清代文人顧祿的《清嘉錄》中,也能見到各式年糕的紀錄,如「方頭糕」、「薄荷糕」、「糖年糕」、「條頭糕」等。


現在臺灣人都知道過年要吃蘿蔔糕,不僅寓意「年年升高」,也因蘿蔔在閩南語裡唸作「菜頭」,象徵「好彩頭」。但其實翻閱文獻可以發現,《臺灣通史‧歲時》裡只見年糕的蹤影:「元旦,各家先潔室內……是日各家皆食米丸,以取團圓之意。……初三日,出郊展墓,祭以年糕、甜料。」而作家林文月則在著作《飲膳札記》中點出蘿蔔糕是廣東、閩南人傳統所吃的年糕。但遺憾的是,當時年紀幼小的林文月,來不及問外祖父連橫,是否他筆下的年糕就是現今的蘿蔔糕?


甚至,對於蘿蔔糕是臺灣過年必吃菜色的傳統,作家黃婉玲提出不一樣的說法,她認為:「蘿蔔糕並不算是台灣的傳統年菜」。在黃婉玲的記憶中,以前除夕一定要吃的是「白粿」,因當時的有錢人只吃純白的粿(不加任何材料、只用純米製成的糕點),這是經濟能力的身分象徵,代表可以吃得起價錢高昂的純米製粿,反而只有貧窮人家才會在粿中放入蘿蔔等材料。


早期過年時,蘿蔔糕是否為團圓飯的必備菜色?現有資料不全,這個問題成了一件懸案。也許正因為只有普通家庭會吃蘿蔔糕,才使得蘿蔔糕進入大多數人的記憶裡。




參考資料:

1.[清]顧祿《圖說古風俗:清嘉錄(簡體書)》,北京:氣象出版社

2.林文月(1999)《飲膳札記》,臺北:洪範出版社。

3.臺灣通史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(取用日期:2019.11.08)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res=798087

4.帝京景物略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(取用日期:2019.11.08)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res=186687

5.除夕圍爐 一定要吃的吉祥開運菜│卓越雜誌第394期(取用日期:2019.11.08)

http://www.ecf.com.tw/tw/article/show.aspx?num=381&teg=394%E6%9C%9F

6.為什麼有錢人不吃它,它卻變成人人愛的年菜?蘿蔔糕的背後故事│天下雜誌(取用日期:2019.11.08)

https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88059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