蚵嗲的「蚵仔」與牡蠣、蠔是同種生物嗎?
- 宛均 陳
- 2019年10月2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四面環海的台灣,海產資源豐饒,尤其是「蚵仔」的存在,更間接推動了小吃的發展,「蚵仔煎」、「蚵仔麵線」、「蚵嗲」等美食滿足人們的味蕾。但海鮮貝類萬萬種,台灣的「蚵仔」又跟「牡蠣」、「蠔」有什麼關係呢?
我們最常聽到的牡蠣,在學術分類上屬於「牡蠣目牡蠣科」的「雙殼綱軟體動物」,在中國著名醫藥典籍《本草綱目‧別錄》記載:「牡蠣生東海池澤。」可見牡蠣很早就現身歷史,甚至成為藥材之一,至今到中國二十一世紀中醫四大基礎課程「中藥學」主編者張廷模,其所著的《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》中仍提到牡蠣擁有「重鎮安神,平肝潛陽,收斂固澀,軟堅散結,制酸止痛」的功效。
而李時珍補充的「南海人以其蠣房砌牆,燒灰粉壁,食其肉謂之蠣黃」則對應到連橫《台灣通史》中記載的狀況:「沿海之地多種牡蠣,臺人謂之蠔,取其房燒之,色白,用以堊牆造屋。」當時人們稱牡蠣為「蠔」,並將牡蠣殼燒成灰以造屋。再結合連橫提到的:「蠔:即牡蠣,種於石者曰石蠔,竹曰竹蠔。」基本上可以確定,當時人們稱呼的牡蠣和蠔,是指同一樣物種。

那蚵仔呢?基本上就是牡蠣在不同地方的稱呼罷了,在福建、台灣俗稱為蚵,廣東稱蠔,浙江稱蠣黃,山東以北地區都稱為海蠣子。在台灣,蚵仔的相關記載得從建材的稱呼說起,透過《熱蘭遮城日誌》可以發現荷蘭人在臺灣生產大量之蚵殼灰,做為建設碉堡與建築物之用。在基隆也有「蚵殼港」地名的出現,顧名思義是牡蠣殼多之處,有一傳說在現在樂一路市場,早年有以蚵殼為材料燒石灰的窯廠,因而得名。
所以,最終的結論是牡蠣才是稱呼上的最大贏家,蚵仔和蠔都是牡蠣科的分支,就生物觀點來看,說的其實都是同一類東西。但若從習慣來分,養殖時間短、體型較小的習慣上稱為「蚵仔」;養殖時間長、體型較大的稱為「牡蠣」;符合生食衛生標準的,稱為「生蠔」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