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蚵嗲的「蚵仔」與牡蠣、蠔是同種生物嗎?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
四面環海的台灣,海產資源豐饒,尤其是「蚵仔」的存在,更間接推動了小吃的發展,「蚵仔煎」、「蚵仔麵線」、「蚵嗲」等美食滿足人們的味蕾。但海鮮貝類萬萬種,台灣的「蚵仔」又跟「牡蠣」、「蠔」有什麼關係呢?


我們最常聽到的牡蠣,在學術分類上屬於「牡蠣目牡蠣科」的「雙殼綱軟體動物」,在中國著名醫藥典籍《本草綱目‧別錄》記載:「牡蠣生東海池澤。」可見牡蠣很早就現身歷史,甚至成為藥材之一,至今到中國二十一世紀中醫四大基礎課程「中藥學」主編者張廷模,其所著的《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》中仍提到牡蠣擁有「重鎮安神,平肝潛陽,收斂固澀,軟堅散結,制酸止痛」的功效。


而李時珍補充的「南海人以其蠣房砌牆,燒灰粉壁,食其肉謂之蠣黃」則對應到連橫《台灣通史》中記載的狀況:「沿海之地多種牡蠣,臺人謂之蠔,取其房燒之,色白,用以堊牆造屋。」當時人們稱牡蠣為「蠔」,並將牡蠣殼燒成灰以造屋。再結合連橫提到的:「蠔:即牡蠣,種於石者曰石蠔,竹曰竹蠔。」基本上可以確定,當時人們稱呼的牡蠣和蠔,是指同一樣物種。


那蚵仔呢?基本上就是牡蠣在不同地方的稱呼罷了,在福建、台灣俗稱為蚵,廣東稱蠔,浙江稱蠣黃,山東以北地區都稱為海蠣子。在台灣,蚵仔的相關記載得從建材的稱呼說起,透過《熱蘭遮城日誌》可以發現荷蘭人在臺灣生產大量之蚵殼灰,做為建設碉堡與建築物之用。在基隆也有「蚵殼港」地名的出現,顧名思義是牡蠣殼多之處,有一傳說在現在樂一路市場,早年有以蚵殼為材料燒石灰的窯廠,因而得名。


所以,最終的結論是牡蠣才是稱呼上的最大贏家,蚵仔和蠔都是牡蠣科的分支,就生物觀點來看,說的其實都是同一類東西。但若從習慣來分,養殖時間短、體型較小的習慣上稱為「蚵仔」;養殖時間長、體型較大的稱為「牡蠣」;符合生食衛生標準的,稱為「生蠔」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 連橫《台灣通史》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res=798087

2. 江樹生(2000)。《熱蘭遮城日誌》(譯自 De Dagregisters Van

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)臺南:臺南市政府。

3. 曹銘宗(2018)。《花飛、花枝、花蠘仔:台灣海產名小考》臺北:貓頭鷹出版

4. 古蹟泥作、瓦作及壁體修復技術:古蹟灰作

https://mocfile.moc.gov.tw/files/201712/dbec68ee-d66f-4928-abfe-6dcb26266eef.pdf

5. 基隆地名的故事| 民報Taiwan People News

https://www.peoplenews.tw/news/878a496e-49b2-4456-b38a-0ac52e66d532

6. 金門縣水試所–金門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:102年度金門石蚵歷史調查研究成果報告

http://ocean.km.edu.tw/wordpress/index.php/wa/

7. 生活誌:都是一家人!牡蠣、蚵仔、生蠔的差別是?

https://blog.icook.tw/posts/125031

8. 張廷模(2010)。《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》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