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撲朔迷離的蚵嗲歷史,看看各家怎麼說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談起臺灣蚵嗲的由來,有一個傳說與鄭成功來臺密切相關。相傳當時鄭成功軍隊自福建抵達臺南安平北方的鹿耳門溪口,採取圍城政策攻入臺南,逼使據地的荷蘭軍投降時,糧食短缺已迫在眉睫,尤其在收復普羅民遮城後不久適逢端午節,沒有米包粽子,只能就地取材,使用蕃薯粉、水及現撈蚵仔,加以裹粉油炸做成「煎䭔」,俗稱「煎嗲」,用以應節。


據張溪南《明鄭王朝在臺南》的說法:「到了第二年(1662)的端午節,鄭成功已經攻下熱蘭遮城,那在困苦環境所創造出來的『煎䭔』讓將士們回味無窮,還用來取代粽子,不料鄭成功卻在端午節過後的第8天(農曆5月13日,1662年6月28日)猝逝。臺灣傳統習俗有『家有長輩過世,三年不包粽、不炊粿』的習俗,安平人為追念鄭成功,在鄭成功死後的每年端午節這一天,依照習俗不包粽改以煎䭔替代。一直到日治時期,安平人才逐漸恢復端午節包粽的習俗。」


但也有報導指出當時的煎䭔只用糯米混合蓬萊米、番薯粉,加入紅蔥頭爆香蝦米、香菇及碎肉,並沒有放入蚵仔。因此,有個說法認為,因為民間口味轉變,傳統的煎䭔顯得清淡無味,使得有人嘗試加入蔥、蚵等食材,逐漸演變成現在隨處可見的蚵仔煎、蚵嗲。


然而,對於鄭成功的傳說,作家漁夫在專欄中反駁道:「荷領時期,記錄荷蘭人在台活動的《熱蘭遮城日誌》中已有提及蚵仔的生產;到了日治時期,記載插竹式養蚵的鹿港是台灣的起源地,但另有一說,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技手萱場三郎考證後,堅信嘉義東石才是開基祖,由泉州人在1719年將養殖方法帶到台灣,如此一來,顯然和鄭氏於1661年征伐荷蘭人無關。」


不過,關於「䭔」、「煎」的由來,張溪南有相關解釋。「『䭔』是一種古老的食品和吃法,用麵粉揉成圓型坯皮,內包鹹或甜的餡,可蒸、煎、烤製而成。據朱振藩的考證,這種食品源於南北朝,大盛於唐、宋。在先民社會裡,由於飢荒、戰亂頻生,這樣簡單且攜帶方便的食品與吃法,通常可用來作為困頓時的替代食糧。」而「煎」在鄭成功的故鄉福建南安,是一種很普遍的民俗點心。


作家陳淑華也在《灶邊煮語: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》提到:「蚵嗲的讀音來自閩南語的『ô-te』,也有寫做『蚵炱』,它們都是『蚵䭔』,取相似音的俗寫。」至於「䭔」,指的是「以澱粉或麵粉和物於油內煎炸而成的餅」。由於製作過程使用稱為「觳仔」(khok-á)的長柄半圓形鐵杓,因此,材料雖不同,但都可稱作觳仔䭔(khok-á-te)。」

陳淑華另外補充道:「早年,『煎䭔補天』的傳說曾流傳於安平等地,乃因前人相信端午節前後的梅雨季節,是因天空破了洞而降雨,䭔的形狀可補天而迎來晴日,豐富的想像力為蚵嗲更添美味。」


至於作家焦桐則認為:「廈門的『蠔仔炸』、『蠔低炸』是將海蠣、地瓜粉、青蒜末和成粥狀,油炸成熟;此物渡海到了金門,易名為蚵嗲。」





參考資料:

1.焦桐(2015)《味道福爾摩莎》,臺北:二魚文化。

2.張溪南(2013)《明鄭王朝在臺南》,《大臺南文化叢書1─地景文化專輯》,臺南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。

3.陳淑華(2018)《灶邊煮語:台灣閩客料理的對話》,臺北:遠流文化。

4.蚵仔煎成名史│遠見雜誌

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38375(取用日期:2019.10.27)

5.獨/許多人不知道的端午隱藏料理 舌尖上的台灣史「煎鎚」│三立新聞網

https://www.setn.com/News.aspx?NewsID=550443(取用日期:2019.10.27)

6.端午隱藏料理,買不到的台灣歷史,重現消失的府城小吃-煎鎚│欣傳媒

https://solomo.xinmedia.com/taiwan/125900-DPF(取用日期:2019.10.27)

7.臺南市安平區公所-蚵嗲

https://www.tnanping.gov.tw/?mode=travel&act=fun&id=182&snack_id=89(取用日期:2019.10.27)

8.社團法人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-蚵嗲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