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新生至死亡,臺灣辦桌料理的祝福

撰文/歐柔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
麻糬,又叫「粢粑」。相傳在宋朝時期,福建省西部的長汀縣一帶有一處客家庄,當時久旱不雨,人民甚至無法拿出足夠的糯米祈雨,為了克服窘境,村民們靈機一動蒐集各家的糯米蒸熟後用力捶打,成為後來的軟Q卻又帶著韌性的粢粑,並將其在祭祀後分食給居民,也因此粢粑含有「分享平安」之意,是客家人很重要的宴客料理。


飲食文學大家焦桐老師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一書的〈粢粑〉篇中寫下:「捶搗粢粑是從前客家庄的盛事,是婚喪喜慶不可或缺的點心。」在《2010飲食文選》中〈麻吉的最後一天〉裡,高字芬小姐對阿美族的麻糬,嘟論,也有關於宴客的敘述:「豐年祭時每天祭拜嘟論每天吃,就是吃不膩。而為了款待貴賓,殺一隻好肥的土雞,配一糰嘟論,這才是像樣的山地餐啊。」


不分閩南、客家、原住民族群,在臺灣眾多的宴客場合都可以看到粢粑(及麻糬)的蹤影。但令人疑惑的是,為何麻糬如此平民化且隨處可見的料理,在臺灣會成為設宴款待賓客常見的料理呢?這就要從臺灣特有的外燴產業,「辦桌文化」說起,回溯到以前的農村社會,在那個物資不豐的年代,每逢婚喪喜慶需要招待親朋好友時,便匯集家家戶戶的鍋碗瓢盆,隨意拉幾張桌子及木椅,便是「辦桌」的雛形。


不過先前人民生活勤奮儉樸,請客辦桌都是大錢,民風對於飲食要求也較為簡單,因此當時的外燴業者及賓客多會以「飽餐一頓」為原則,設計一系列好吃又容易果腹的菜單,以糯米製作的麻糬便是其中之一。時至今日,人民生活日漸富足,辦桌也開始出現多元又複雜的菜式,並且為了讓喜宴「喜上加喜」、殯喪儀式有「驅邪安撫」的作用,宴客菜也在各個場合化身為擁有意涵的主角。


例如說,喪禮期間準備的餐會稱作「告別福餐」,為祈禱已逝之人走得無憾,通常會請奔喪的人喝貢丸湯以表示圓滿。婚宴中,麻糬綿密黏牙,上面沾滿甜甜的花生粉,有祝福新人的感情可以「密不可分、團圓美滿」之意。整隻未剁的豬腳則在新居、新廠房落成時,代表其頂樑支柱,有能夠「撐住房子」的意義在。辦桌筵席活動,影響臺灣深遠且帶有其獨特性,但更重要的是,在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帶有深遠的祝福之意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焦桐主編(2011)《2010飲食文選》,二魚文化:台北。

2. 焦桐著(2017)《味道福爾摩沙》,臺北:二魚文化出版。

3. 陳美伶(2007)《外燴餐飲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關係─以中部地區外燴客戶為例》,私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。

4. 林言叡(2017)《臺灣傳統辦桌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》,私立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論文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