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小兵立大功:小小牡蠣的一生

撰文/廖子維 攝影/陳宛均

在臺灣有許多的傳統小吃與夜市美食都與「蚵」脫離不了關係,從蚵仔煎、蚵嗲、蚵仔麵線等等,形塑出臺灣海洋島嶼的特色飲食,根據科技院的專題報導指出,牡蠣是貝類中產值與產量都第一的漁產品,牡蠣不僅僅影響著臺灣人吃食的習慣,相關牡蠣的產業也因應而生,從基礎的蚵串製造、蚵苗買賣、剝殼、採收、廢殼處理,到蚵的觀光體驗、藝術價值等等,帶來的產值與就業機會是牽連著全島居民的生活。


首先談起「食」,就必須從牡蠣的成長史講起。牡蠣為雙殼綱軟體動物,生長在淡水與鹹水交界處,是濾食性動物,以海水中的懸浮有機物質或浮游生物為食。牡蠣的生殖腺一旦飽滿,受到環境的刺激就會開始排卵放精,例如颱風過境後的海水鹽分變化,或是月亮盈缺的乾滿潮溫度改變,都會影響到牡蠣的繁殖。


牡蠣的一生可以說既精彩又刺激,牡蠣的雌雄也難以辨別,因為一生之中會不停轉換性別,僅有少數是雌雄同體。精卵結合後進行細胞分裂,受精卵約8小時達到擔輪子幼蟲1,是一種在海水自行游動的浮游生物,到了16小時成被面子期,再經過2到3星期達到眼點幼生階段,此時的牡蠣要尋找附著物完成變態,附苗成敗的時機在此時最為關鍵,因此蚵農會在之前先串好蚵殼,再將其垂掛在水中進行「寄蚵苗」工作,讓幼生能自然地順利附著在蚵殼上,這個階段是牡蠣從浮游階段進入附著階段的重要時期。


彰化王功以插枝式來養殖牡蠣。

在臺灣,牡蠣採苗有二個時間:一為9至10月中秋節前後的「秋苗」;另一則為10月至翌年2月間採苗的「春苗」。當附苗成功後蚵農則會進行分苗開始養殖,養殖方式有四種類型,一般在較淺海域或潮間帶以「插枝式」及「平掛式」為主,而較深的海域則採「垂下式」及「浮棚式」養殖。當牡蠣殼長達4公分以上即可採收,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區,且黑潮與親潮交會,使得海水穩定且富含礦物質,是臺灣牡蠣養殖的優勢,盛產期多集中在秋季。


然而,臺灣近幾年的牡蠣數量大幅減少,牡蠣價格也年年上升,根據漁業署的漁業年報呈現,從2013年開始,牡蠣的產量與產值確實有走下坡的趨勢,除了造成蚵農供應與民眾消費的市場供需不平衡外,環境變化是造成牡蠣減少的重大因素,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多造成的溫室效應、海平面上升,對海水造成的影響危害了牡蠣的繁殖量,一旦牡蠣減少,原先二氧化碳溶於海水中的牡蠣殼固碳作用也因此變少,使得海水大量酸化,連帶波及的是整個地球生態的生存危機。


註1:

擔輪子幼蟲(trochophore larva):海產環節動物和多數軟體動物特有的自由游泳幼蟲,屬於一種浮游生物。有的貝類的擔輪幼蟲會發育為面盤幼蟲(veliger),再變為成體。這一時期的幼蟲經過變態發育,最終變成成蟲。

(摘自華人百科與維基百科)





參考資料:

一、上下游專欄:中秋烤生蠔 先認識台灣牡蠣怎麼養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76118/

二、蚵畫人生:http://www.ork.org.tw/about.asp

三、專題報導─我們的島:蚵苗消失之謎

https://ourisland.pts.org.tw/content/%E8%9A%B5%E8%8B%97%E6%B6%88%E5%A4%B1%E4%B9%8B%E8%AC%8E

四、「科技大觀園」科普網站:貝類養殖產業:餐桌對決——蚵仔煎V.S.法式生蠔

https://scitechvista.nat.gov.tw/c/sfTf.htm

五、第 35 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:牡蠣養殖生產區及最適採苗季節之研究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