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一碗米苔目看見台灣米類的里程碑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、陳昆禾

一粒米七擔水,先民用誇飾的方式來形容稻作時需要大量的水來灌溉,勉勵人要珍惜食物,而在過去台灣的農家社會裡,這樣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,每天從早到晚在田裡工作的景象,收割時忙進忙出留下的汗可能不只百滴汗,真實來說一點都不誇張,然而,在這時只要出現一位婦人拿著吊籃從遠處走來,農人大概會瞬間放下手邊工作,等待來一碗悠游在沁涼糖水裡的白花花小蚯蚓──米苔目。


這樣出現在田邊的手提點心,總讓務農人家想起與稻草香混合在一起食用的甜蜜滋味,吃飽喝足後再戰鬥的心甘情願,就因胃腸被一碗米苔目給收服。而米苔目的製作方式,通常是農家女人必學的功課,看著媽媽為父執輩們準備的餐點,女兒跟在母親旁邊的耳濡目染,從成為媳婦那刻就已經變成了口袋裡的祖傳菜單。


米篩

米苔目的製作以在來米(秈米)為主,農家將自家種出來的在來米磨成米漿,再調和水與米漿的比例作成米團,滾好一鍋大大的熱開水,拿起最重要的器具「米篩」用力磨在篩版上,一根根米苔目掉落在滾燙熱水裡,不用多久就可以用鍋勺舀起,盛放在器皿上放置涼後,加入糖水就可以成了午後最佳的傳統點心。



而為何米苔目一定要選用在來米?相較於其他的米類,稉米(蓬萊米)顯得太黏韌,而糯米則顯得太過軟黏,米苔目選用的在來米既乾鬆又不具黏性,最適合拿來當成原料,而台灣先民所種植的稻作也以秈米為主,稉米相較之下更為耐寒,是源自北方的大米,而稉稻的種植則是由日本人所引進的蓬萊米,大家最熟知的即是蓬萊米之父「磯永吉」,但與他一起研究克服稻熱病,進行「龜治」與「神力」的雜交育種,終於在1929年成功推出高產量、米質優良的台中65號,人稱「蓬萊米之母」的末永仁一同開啟台灣「蓬萊米」的時代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李蒼郎,稻米達人大挑戰,2012,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、遠足文化公司合作推出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