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藏在粿中的細節:探討做粿的步驟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


「做粿」在早期的社會中是一項舉家動員的工作,為了酬神、祭典、喜慶準備鹹、甜種類多樣的祭品,俗語也提到:「甜粿過年,發粿發財,包仔包金,菜頭粿吃點心。」在每個歲時祭典、風俗文化裡,粿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粿與人們的生活更有密切的關連,與節日更是分不開。


在臺語萌典中將「粿」解釋為:「糕的總稱,指用糯米或粳米等做成的食品,因所加的原料不同而有不同的稱法。」而在日本民俗學者片岡巖所著《臺灣風俗誌》的篇章〈臺灣人的食物〉將「粿」的名稱及製作方式,寫得相當清楚:「白米與水磨成漿除去水分後,放竹蒸籠內蒸熟即為粿。」另外,華語裡說的糕,大部分是閩南語說的「粿」,客家人稱呼為「粄」,但還是有些例外,像是我們一般說的「綠豆糕」,台語和客語都稱它為「綠豆糕(仔)」。


功能替代石磨的磨米機。

在這麼多的粿類製品中,做粿就要從挨粿(挨米)開始,挨米指的就是磨米漿,通常是兩人一組,一人舀米和水,另一人推磨,因此常聽到的「石磨」就是在此時派上用場,但是,挨米的總類也因為粿類食物製作的不同,在米的浸泡與否、浸泡時間的長短都會有所差異,也影響著粿的鬆軟、水分的飽含程度。

舊時使用麻布袋脫水,如今改以機器為工具。

磨完米後的米漿要再進行「脫水」,脫完水的米漿成粉塊狀,閩南語稱之為「粿粞(kué-tshè)」,而這個動作在傳統社會裡,因為缺乏脫水機,會將磨好的米漿倒入布袋裡,放在長條椅上,用扁擔壓著,兩頭分別用繩索綁緊在長條椅上,適時調整布袋讓米漿中的水分壓出來。而在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到,粿粞則是用石頭壓,把水分過濾掉。


這些脫完水後的米粉塊狀物,就是我們吃到粿類製品外皮的前身,但為了要讓粿皮更有彈性一點,還需要多增加一個動作。從粿粞中取一小塊先蒸熟,成了具有黏性的「酺」(pôo),再把「粿酺」揉入「粞」當中使其均勻,才會像是我們吃到像草仔粿、甜粿、紅龜粿這些具有嚼勁的粿之外皮。


完成粿皮後,只需再將餡料備齊全,一手拿著粿皮、一手抓取餡料,用最完美的比例包進粿皮,最後,放進大灶上的竹籠蒸熟即完成了。做粿、炊粿這樣的記憶,經過人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手藝,至今,仍然是值得回味,且逢年過節最期待的美好滋味。

註1:粿粞(kué-tshè),亦有人說粿粹。指的是糯米磨成漿後,裝在布袋裡頭,壓上石頭把水分過濾掉,使米漿變成固體狀,可用來搓湯圓或做年糕的材料。(摘自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)


註2:粿酺(kué-pôo),煮熟的糯米團。將「粞」(tshè)(糯米團)取一小塊先蒸熟,成為像「粿」(kué)一樣且具有黏性的「酺」(pôo),稱為「粿酺」,再將「粿酺」揉入「粞」當中使其均勻,就可以用來搓成湯圓。(摘自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)




參考資料:

1. 林文義繪著,(1997),《赤腳童顏:五0年代兒時印象圖繪》,澎湖:文化局。

2. 凌志四主編,(2000),《台灣人民俗:歲時節令、傳統行業》,臺北:橋宏。

3.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s://twblg.dict.edu.tw/holodict_new/default.jsp

4. 台語說的「粿」與「糕」到底差在哪?食力FoodNext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