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一個餅窟的誕生:綠豆椪的起源之地

撰文/廖子維 攝影/陳宛均

糕餅是一個與節慶、歲時祭儀都脫離不了關係的點心,像在春節祭拜的甜粿、菜頭粿,結婚迎娶時準備的甜米糕和大餅、中秋節必吃的月餅,這樣的關聯不只是代表著禮制與祭典,更隱含的是人們與自然環境、作物產生的對應關係,想要更深入了解糕餅,可能就要先從糕與餅的不同說起。


周清源曾在〈中國傳統文化介紹──糕與餅的區別〉指出:傳統糕餅可分為「糕」與「餅」,其中糕以米磨成粉為主,摻入糖及餡料揉拌均勻後,以印模緊壓塑型而成,而餅則是以麵粉為主,加入水、糖、油以及不同的材料混合,揉成麵糰做成餅皮或調勻成麵糊,再以烤或油煎的方式烘焙,有的會加入內容,或在麵團上調味後直接烘烤。而2018年在台中舉行的世界花卉博覽會,其中的豐原場館主打「水岸花都」──糕餅的故鄉,彷彿在訴說著這塊南北交通的樞紐、水域延伸廣範、人文薈萃聚首的台中,孕育出這樣精巧的糕餅文化。


豐原由於大甲溪流經帶來乾淨的水質,眾多糕餅製作需要的原料也唾手可得,如日治時期日本人在此設立的麵粉工廠、鄰近中部的新式糖廠,這些都奠定豐原成為「糕餅之鄉」的基礎,就連東寧才子丘逢甲曾在神岡區的筱雲山莊任教時,吃了豐原的糕餅而寫下這首詩作:「新歲嘗新已薦瓜,春風消息到而家,綠磁正汲南潭水,一樹玫瑰夜點茶」,歌詠吃餅、喝茶的閒情雅致。但說到豐原的糕餅,就不能不提到呂家雪花齋創造的台式月餅──「綠豆椪」。在台中市觀光旅遊網紀錄:雪花齋創建於1900年,呂水以雪花月餅(綠豆椪)送審「台灣區糕餅展」榮獲銅牌大獎,在當時皆是日人得名的時代,竟有漢人獲此殊榮,因此綠豆椪之名從此響遍全台。



月餅的種類百百種,因為地域性的不同分為好幾種類別:有廣式、蘇式、潮式、京式等等,但其中台式月餅就屬綠豆椪最傳統、也最具代表性,油酥製作的餅皮,仰賴麵粉糰、酥油和水的完美比例,搭配上鹹甜的香菇滷肉內餡,每個步驟的要求才成就了一顆顆縮小版月亮的誕生,雪白的外皮吃起來不油膩,且酥酥的外皮口感,烘烤得清淡酥香又不膩口,不禁想沏一壺好茶,與家人好友共聚首,品嘗這如此奢侈的時刻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周清源,1992年,「中國傳統食品文化介紹─糕與餅之區別」,烘焙工業,43期。

2. 徐玉嬪,2013,〈傳統糕餅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─以豐原老雪花齋餅店為例〉,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
3. 台中觀光旅遊網。

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