綠豆椪、綠豆餅、椪餅,我們在吃什麼餅?
- 宛均 陳
- 2019年9月1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臺灣傳統糕餅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的漢人移民潮,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期間融入了日本、西方糕餅的技術與文化內涵,最終發展出獨屬於臺灣的糕餅文化,成為臺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
在中秋節將近之時,也是月餅熱銷期的到來,但其實吃月餅這個習俗,是直到明朝才開始風行,明代沈榜《宛署雜記》中可見相應記載:「八月饋月餅。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,大小不等,呼為『月餅』。」而綠豆椪作為廣為人知的一種臺式月餅,起源就來自臺中豐原區。它的餅皮為麵粉、油酥和水所製,內餡則是甜甜綠豆餡夾著鹹香肉燥,呈現渾圓的蓬鬆感,口感卻十分紮實。
不過在苗栗,有另一種同樣使用綠豆餡料的傳統糕餅──綠豆餅。乍看之下,綠豆餅和綠豆椪只有一字之差,但綠豆餅的餅皮不摻油,所以內餡會在烘焙時由餅皮的密合口流出,像是待放的花苞,也因為這樣特殊的造型,又有「綠豆凸」、「月光餅」、「肚臍餅」或「奶頭餅」之稱。
關於綠豆餅的由來,傳說是來自日本的糖廠技師,因為思念家鄉的和菓子,於是和苗栗的糕餅師傅利用綠豆和地瓜等食材研發出來的。苗栗早期過中秋節時,並非每個家庭都買得起月餅吃,就有許多家庭用綠豆餅代替,進而也加深了綠豆餅和苗栗客家人的連結。
至於綠豆內餡的使用,在連橫《臺灣通史》有相關的紀錄:「糕餅之餡,多用豆,或以麻,或搗落花生為末而和之。臺灣產糖,故食糖亦多也。」
另一個常與綠豆椪混淆的是臺南傳統糕餅,椪餅。「椪」這個字,推測是由閩南語轉化而來的現代字,為「膨脹」之意,因此椪餅的外型自然如綠豆椪般圓乎乎的,但不同之處是它以黑糖、麵粉及水為主要原料,外殼香脆,內部中空如一顆氣球,黑糖餡料則沉在餅底,具厚實的咬勁,香氣十足,所以又稱為「香餅」。
有趣的是,在《熱戀林百貨‧熱戀臺南:以「林」為圓心,最有溫度的府城時光漫步》裡寫道,臺南古時有「吃三個椪餅,等於吃一隻麻油雞」的說法,早年一般人家無法供給麻油雞給產婦坐月子,臺南人就以有黑糖內餡的椪餅替代,在餅中央敲破一個洞打入雞蛋,再以麻油慢煎至雞蛋全熟後食用。因為麻油和黑糖都屬於溫補的食品,有助於婦女產後保健,因此黑糖椪餅又有「月子餅」的稱呼。甚至當地有一句俗諺:「草地蒼蠅也肖想縣口香餅。」意思是城牆外的人也想吃城牆內的香餅,大有消遣他人「癩蝦蟆想吃天鵝肉」的貶意,可見府城臺南人多麼以椪餅為傲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