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方有爆米花,我們有爆米香
- 宛均 陳
- 2019年11月18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「要爆囉──」爆米香師傅大喊著,小孩子紛紛摀住耳朵,興奮地伸頭瞧著壓力鍋裡迸發出白花花的蓬鬆米香。這般熟悉的聲響與米香味已在臺灣流傳甚久,但似乎沒人留意過,爆米香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?
坊間人們口耳相傳著一個故事:大約百年前,一間寺廟的和尚為了避免糧食被老鼠偷吃,便用加蓋的竹筒保存白米。然而有一次寺廟裡發生火災,存放白米的竹筒經火燒後,高溫高壓下使白米在竹筒裡爆了開來,膨脹成原先的六到七倍大。勤儉的和尚捨不得丟掉這些白米,於是將膨脹的白米沾糖吃,就成了現在我們熟悉的米香。
但根據日本愛媛大學法律與文學學院教授和田壽博的說法,最早的爆米香是來自實驗的失敗,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亞歷山大.皮爾斯安德森因試管破裂而發現。至於製作爆米香的工具,則是在1904年聖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中正式亮相。後來,米香在1920年代傳遍日本各地,當時的日本愛媛縣甚至將爆米香視為人類史上最珍貴的文化遺產。因此,在日本人看來,爆米香是隨著日本帝國的擴張,流傳到台灣、朝鮮,以及中國東北的滿州國等地。
然而從中國的古代文獻中可以發現,宋代文人範成大《範石湖集》裡曾提到上元節時吳中地區有爆穀的傳統:「炒糯穀以卜,穀名孛婁,北人號糯米花。」他在《吳郡志‧風俗》中同樣紀錄到:「上元……爆糯穀於釜中,名孛婁,亦曰米花,每人自爆,以卜一歲之休咎。」甚至清代學者趙翼為此寫了一首《爆孛婁詩》:「東入吳門十萬家,家家爆穀卜年華。就鍋排下黃金粟,轉手翻成白玉花。紅粉美人占喜事,白頭老叟問生涯。曉來妝飾諸兒女,數片梅花插鬢斜。」 可以看出爆米香在當時不僅是受歡迎的吃食,也是占卜的工具。除上述文獻,同樣可在《事物異名錄》、《御定佩文韻府》中見到爆米香的紀錄。
不過,依照臺灣交通部觀光局網站的說法,爆米香是出自1949年國民政府來臺,由外省老兵們帶來的家鄉口味。由此可以推測,爆米香有可能最早來自清代渡臺的移民,再經過日治時期和光復時期的推廣,成了現今所有臺灣人的共同飲食記憶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