窺探草仔粿粿皮不為人知的多種原料
- 宛均 陳
- 2019年9月2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撰文/王姿云 攝影/陳宛均

吵雜的菜市場中,總是能發現草仔粿青綠色的身影,尤其在鄰近清明時節,草仔粿更是傳統習俗上必吃的食物。但事實上,草仔粿是閩南人習慣的稱法,客家人則稱為「艾粄」,甚至在清吏黃叔璥所著的《台海使槎錄‧番俗六考》中記述巴布拉(Papora,或譯拍瀑拉族)大肚諸社「飲食」時提到:「…… 酒飯各二種。飯不拘秫、糯,炊而食之;或將糯米蒸熟,舂為餅餌,名都都。」其中的「都都」是巴布拉族祭祖主要祭品之一,也就是今日的草仔粿,至今巴布拉人亦如此稱呼,也可以說是見證台灣平埔族被漢化的蹤跡之一。
此為艾草此為艾草
而我們常吃到的草仔粿粿皮,常見原料為鼠麴草與艾草。鼠麴草又俗稱清明草,因其生長季節約在清明節前後,《本草綱目》中有所記載:「麴,言其花黃如麴色,又可和米粉食也。鼠耳,言其葉形如鼠身,又有白毛蒙茸似玉……。」在台灣的紀錄則見清代《重修福建臺灣府誌》:「三月三日,采鼠麴草合米粉為粿,以祀其先。」可知當時已用草仔粿祭祀祖先。有趣的是,因臺語的「厝角」(tshù-kak)音近「鼠麴」(tshú-khak/tshí-khak),且鼠麴草亦生長在住屋外圍,常誤寫為「厝角草」。
那艾草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植物了,在《爾雅》中又稱為冰台、灸草,最早可見《詩經‧王風‧采葛》中的:「彼采艾兮,一日不見,如三歲兮。」甚至李時珍之父李言聞曾撰寫《蘄艾傳》,讚其「產於山陽,采以端午,治病灸疾,功非小補」,可惜此書已失傳。而在連橫《台灣通史》中也有艾草的蹤影:「插蒲於門,湔艾為湯。」連同台灣諺語如「插榕較勇龍,插艾較勇健」,不僅說明對艾草的看重,也可觀察出艾草通常與端午節牽連最深。
除了鼠麴草與艾草,也有些人使用青苧麻葉、桑葉、大葉田香草、香蘭葉、雞屎藤等製作草仔粿,其中青苧麻又稱苧仔(tē-á/tuē-á),清朝康熙年間(1685年)寫成的《台灣府志》已有載錄:「土民所種,可織暑布。」用青苧麻做成的草仔粿口感會比較粗糙,香味也偏淡,但卻是許多老一輩懷念的味道。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