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名門獨食,古代糕餅的經濟價值

已更新:2019年9月27日

撰文/歐柔維  攝影/陳宛均

有一句俗諺是這樣說的:「富過三代,方知飲食。」先吃飽穿暖,方求精緻美味。因此古時的貧窮人家只有在婚喪喜宴、求神祭祀時,才能看見糕餅的蹤影。但對於文人雅士及地方仕紳來說,如綠豆椪、鳳眼糕這樣的「奢侈品」卻是他們應酬往來、顯示地位的必備之物。


《呷餅人的福氣:文學家的臺中糕餅之旅》中〈鹹鹹的,甜甜的綠豆椪〉篇章,當蔡淇華老師問到為何豐原是臺灣餅窟時,知名糕餅店老闆呂忠政除了水質乾淨、原物料齊全外,他也點出當年的時空背景,他說:「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,就是豐原有錢有閒、懂得吃,又買得起的名門士族多。因此從前文人雅士往來,常以糕餅相贈,作為茶餘飯後的點心,間接地促成了糕餅店的成立。」


糕餅於仕紳間流傳在清朝已不是罕事,依時令的不同會在社口大夫第、筱雲山莊等地方舉行糕餅活動。還有不少知名文豪及富人,如:丘逢甲、吳子光、呂炳南等人都是糕餅的擁護者;日治時期的詩人賴紹堯也讚揚:「團員羅列比珍饈,白練紅綾次第售。見說趙岐曾業此,英雄失路且埋頭。」可見小小的糕餅,卻有著大大的影響力。但說起糕點為何在當時如此昂貴,當然不僅僅是其滋味令人難忘,製作過程耗時又費工也是一大原因。

以最經典的綠豆椪來說,若遵循古法手工製作,光是餡料就必須經過洗、泡、濾、蒸、壓、煮、炒七道繁瑣的程序,才能製成既帶著香氣又綿密鬆軟的綠豆沙;而千層餅皮看似簡單,卻得不停桿皮、捲起、桿壓、再捲,才能讓外皮吃起來爽脆細緻、層層分明。兩者相輔相乘、內鬆外酥方能散發出綠豆椪的魅力。


現今糕餅業為求進步已經越做越精緻,雖然遠不如當年興盛,卻仍支撐著部分地區的經濟產業,例如:綠豆椪之於豐原、芋頭酥之於大甲、太陽餅之於臺中、鳳眼糕之於鹿港等…。縱然這些小巧細緻的糕餅不是主食也非必需品,但它們的存在及流傳,讓當地的飲食文化從古至今留下全然不同的美麗風景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路寒袖主編(2016)《呷餅人的福氣:文學家的臺中糕餅之旅》,新北:遠景出版。

2. 李佳芳著(2017)《掌生香:臺中糕餅款款行》,臺北:天下雜誌出版。

3. 焦桐著(2017)《味道福爾摩沙》,臺北:二魚文化出版。

4. 賴慧真(2015)《中部地區傳統糕餅的發展與演變》,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。

5. 池永歆(2015)《豐原糕餅商業空間之研究─以中正路為例》,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所碩士論文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