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做粿的年代:文學裡對草仔粿的書寫

已更新:2019年10月4日

撰文/廖子維   攝影/陳宛均 

 

「現在做草仔粿很簡單,不必磨米漿,有現成的糯米粉,連艾草或鼠鞠草都已被磨成粉出售。 」作家方梓在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一文中如此寫著。「又沒人要吃,今年不必做了!想吃,我去買來便是。」高知遠的〈阿嬤的包仔粿〉一開頭,亦寫出現代人大多不做粿了的感慨。


「野菜迷」的方梓作品中不乏對文化生態的自然寫作,也出現不少對女性主義的紀錄與思考。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一文收錄在方梓的《野有蔓草》中,是結合上述兩者所創作出來的作品。寫著兒時對清明掃墓可以分到粿食的思念,卻因長大結婚自然而然退出「粿之世家」的環境,婆家清明拜拜僅剩三牲水果。一直到女兒不經意的一個清明節疑問:「為什麼不回去外公家掃墓?」一語道出女性歸於夫家後的責任,與傳統女人的不自由和束縛。方梓從清明節與粿的連結,回憶童年也思考今日。粿少做了,帶動起另類的消費模式,例如:網購、宅配等等,讓祭品、飲食的選擇跟著變多了,女性或許也因此得到了解放。

在自然寫作上,方梓在此篇文章中也分析了草仔粿本身,草的取用、做法的不同、與族群飲食上的差異都有詳細的介紹。其中,文中提到埔里鎮平埔族的「按拉粿」,是祭拜祖靈的必備供品,王商益〈從「按拉粿」思想起〉和呂自揚〈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民俗美食──清明鼠麴粿〉都紀錄了這個埔里草仔粿的形狀,不像一般外露,而是用著月桃或香蕉葉包成長方形來炊蒸,要食用時還必須拆開十字綁著的草繩,這如此特殊的南投埔里美食,就是大家口中的草仔粿,又或者稱呼為「包仔粿」。


手心的草粿,傳遞的不只是溫度,更是那深深的情意。

2010年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,一篇〈阿嬤的包仔粿〉鉅細靡遺的寫下做包仔粿的印象,細膩的文字描摹做粿前的準備、包粿時的細節、炊粿的味道,在作者貼切的隱喻和文情並茂的筆下,一幕幕祖孫慈愛之景如同炊粿的水氣躍然紙上。然而,文至高潮處筆鋒一轉,不再炊粿了而收起的蒸籠,是阿嬤對夫婿的思念,阿嬤一生做粿炊粿為的是 誰?作者寫下或許不是為年節,而是為了還願意吃粿的家族,為了那位所深愛著的人。


兩篇文章作者從不同角度切入主題,前者藉粿寫出早期人們被傳統思維框架的疑惑,傳達出現代女性走出傳統的自由之喻;後者從阿嬤包粿的堅持,體悟出人生的許多哲思,詞藻華麗且富含多重寓意,娓娓道來的文筆讓做粿景象躍然紙上。但兩篇行文不謀而合的,都一樣流露出了對兒時做粿吃粿的無限回憶與繾綣。





參考資料:

一、方梓著,《野有蔓草:野菜書寫》(臺北市:二魚文化,2013),頁 31-33。

二、2010第5屆懷恩文學獎社會組首獎,高知遠,〈阿嬤的包仔粿〉。

http://teacher.whsh.tc.edu.tw/luwa/f2blog/index.php?load=read&id=403

三、民報,《詩寫臺灣》專欄:呂自揚,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民俗美食——清明鼠麴粿。

https://www.peoplenews.tw/news/cca3b399-5e52-41e3-9f65-20091df0ab14

四、自由時報,《自由廣場》投書:王商益,從「按拉粿」思想起。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