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美味入樂!文學中的米香聽見臺灣「囡仔歌」

撰文/歐柔維  攝影/陳宛均

男孩腳上黏著未乾的柏油,一邊碎念著:「點仔膠,黏著腳……」一邊睜大眼看著鍋中不停翻滾的豬腳,濃厚的豬肉味夾帶著醬油香撲鼻而來,讓男孩忘記腳上的異樣,用力皺著鼻子向豬腳致敬。臺灣童謠〈點仔膠〉以輕鬆簡單的旋律加上孩子童趣的神情描寫,讓這首歌傳唱數十年仍是經典。除此之外,詞中對豬腳視覺、嗅覺兼具的感官刺激,更是貫穿整首歌的靈魂之處。


不只〈點仔膠〉,臺灣的「囡仔歌」加入食物增添風味的不在少數。「臺灣飲食文學教父」焦桐就曾在《味道福爾摩沙》中的〈爆米香〉篇提到兩首臺灣童謠,其中一首〈新娘水噹噹〉是這樣唱的:「新娘新娘媠噹噹,褲底破一孔,後壁爆米香,米香沒人買,新娘跌到屎溝仔底。」據說是當時的孩子認為婚禮白紗像米香一樣又白又長,便發揮想像力譜出這首令人哭笑不得的唸謠。


另外一首〈炒米香〉融合數字元素,朗朗上口:「一的炒米香 ,二的炒韭菜,三的強強滾,四的炒米粉,五的五將軍,六的六子孫,七的蚵仔煮麵線,八的講欲分一半,九的九嬸婆,十的弄大鑼。打你千,打你萬,打你一千過五萬。羞羞羞,袂見笑,猜輸不甘願;猜輸起哮喘,不甘願,起哮喘,我欲來去投老師,投老師。」詞中提到的「米香」並非是爆米香,而是把米炒熟後烹飪,或是爆完米香後磨成米麩,閩南語稱為炒米香。


雖然是孩子們的童言童語,但隱約的透露出當時社會的情況,譬如第一首〈新娘水噹噹〉可以看出那時臺灣社會尚未完全西化,仍帶著對西式禮服的好奇及淳樸的民風;〈炒米香〉則能發現當時米食文化的多元運用。這些臺灣的「囡仔歌」都沒有漂亮的修飾或是複雜的旋律,卻保存著以前臺灣社會最珍貴的歷史風情,至今仍被許多人唱著、記著。
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FB粉絲團連結:

YT連結:

Comenta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