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本是臺灣生,不同臺灣味

撰文/歐柔維   攝影/陳宛均、陳昆禾

「唐山過臺灣」一句話開啟臺灣多元民族的組成。十七世紀以來,源自漢族的閩南裔和客家裔陸續遷台,加上本來就生活在寶島上的原住民,圓滿了一個美麗的「福爾摩沙」。在生活環境相似的情況下,由農作物直接影響的飲食文化,讓「米食」為根本的臺灣人,產生了各具特色又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臺灣味。

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小吃就有不少例子,收錄在《2013飲食文選》中的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記載:「埔里鎮牛眠里是平埔族聚落,『阿拉粿』噶哈巫族語是『tupalis yamadu』,是祭拜祖靈必備用品,將摻有艾草末的糯米糰分成小塊,以兩片十字交疊的月桃葉摺成長方形狀,然後蒸熟,也是平埔族的傳統美食。」作者方梓老師提到噶哈巫族的阿拉粿,近似於閩南人的「草仔粿」、客家人的「白頭公粄」。


蘿蔔絲

但略有不同的是阿拉粿內餡以花豆、薑、糖、鹽混合而成,口味偏甜;白頭公粄大多包裹蘿蔔絲,但也有以冬瓜絲為主的口味。


另外,在排灣族中的「祈納福(chinavu)」則是類似粽子的食物,在重大慶典時,都會以「祈納福」來慶祝,同時祭拜祖先。其外層多以糯米、小米製作,有時也使用芋頭;餡料不同的於一般肉粽,會加入可幫助消化的假酸漿葉(lavilu),川燙後包裹在食材裡,在品嘗美食之餘不忘善用自然資源顧全身體。


閩粵兩邊在包粽的步驟及食材上大同小異,但使之熟透的過程,多數的閩南粽以大鍋水煮;而客家粽則以蒸氣的方式烹飪。三個族群經過三百七十幾年的通婚、交流,不少習慣逐漸開始產生交融,但在文化烙印最深的飲食方面,仍保有其具特色的部分,相近的食物卻有著不同的風味及作法,讓臺灣美食的層次因為各民族的智慧寫下一頁又一頁全新的篇章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焦桐編(2013),《2013飲食文選》,臺北:二魚文化出版。

2. 黃健庭著(2007) ,稻江學報第二卷第二期〈西拉雅族宗教信仰與飲食文化的變遷〉,P5 – 10。

3. 黃靖純(2014)《六堆客家米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─以麟洛鄉徐粄家客家米食為例》,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碩士論文。

4. 洪淑昭(2013)《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-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「粿」為例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。

5. 經典雜誌─【台灣山國誌】山之味 餐盤裡的原住民生態智慧

網址:http://www.rhythmsmonthly.com/?p=9598

6. 原住民飲食教學網站─介紹阿拜

網址:http://myweb.ntc.edu.tw/lan01/abye/intro.htm

7. 國立暨南大學形象網站─尋訪巴宰傳統美食 網址:https://www.gazette.ncnu.edu.tw/node/96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