寓醫於食!從草仔粿中發現藥材在美食裡的蹤跡
- 宛均 陳
- 2019年9月27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歐柔維 攝影/陳宛均

唐代「藥王」孫思邈曾有過「養生三慎」的論述,其中提到飲食他說:「安身之本,必須於食,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。食當熟嚼,常學淡食。食慾數而少,不欲頓而多。切忌:飲酒過多,飽食即臥。」除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外,在食物裡加入中藥材也是一種選項,對此,許多人的印象應該是「黑乎乎」的一碗,像是藥燉排骨那一類的「藥膳」;再者是如同紅棗枸杞茶的「養生聖品」。
但其實有不少搭配藥材的中式料理只是為了取其氣、味,或是染上色澤。《2013飲食文選》的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篇章中,方梓老師寫道:「選取的野草主要也是鼠鞠草和艾草兩種。用鼠鞠草做的為淡綠色,香氣清濙,用艾草做的清明果為深綠色,有股濃郁的艾香味。」清明果也就是草仔粿,利用中藥艾草及鼠麴草,將白白的粿染上青草的綠。
還有一些被多數民眾認為一般食品,實際上卻是中藥材,如:清蒸魚所使用的「破布子」,雖然在菜餚中主要是調味作用,但根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破布子具有治療子宮炎、久年傷及胃出血的功效,同時民間有流傳可開脾、健胃、消脹、整腸及解毒等等。另外,大部分的辛香料也同時作為藥材來使用,包含:肉桂、胡椒、小茴香……。
除了以中藥材為配角的食物,也有藥材本身就是食物原料,像是臺灣特有的傳統美食「愛玉」,其果實根據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為無毒,具有利水、活血、通乳汁功效之中藥材;還有KTV常見的膨大海,也是果實加水沸騰後成為潤喉、通腸的利器。只能說食物能以多種面貌呈現,除了感嘆中醫博大精深外,前人們創造美食的實驗精神更是功不可沒啊!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