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祖宗的智慧:閩南語俗諺中的食物經驗談
- 宛均 陳
- 2019年10月28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撰文/歐柔維 攝影/陳宛均

「在過去的年代,想吃蚵爹,得要耐心等到秋天以後,原因不是夏天沒有蚵仔,而是古早留傳下來的自律精神,因為夏天吃油炸的東西容易上火,有礙健康,民眾多遵從長輩留下來的傳統,夏天不吃上火的東西,畢竟那個時代,醫療資源匱乏,保養身體是重要前提,否則就是自找麻煩。」作者黃婉玲老師在《尋找台灣古早味》提及前人叮囑油炸類的蚵嗲,需在天氣漸涼後才能使用。
也因為老祖宗傳承下來的「經驗談」,以前賣蚵嗲及其他炸物的攤販,總會在入秋後才正式亮相。而這些關於飲食的隻字片語,在閩南人口超過七成的臺灣,多半是靠著臺語俗諺才得以代代相傳。而且內容多元,有交代蔬果季節的:「正蔥,二韮,三月荇,四月壅,五月匏,六月瓜,七月筍,八月芋,九月芥藍,十芹菜,十一蒜,十二白。」也有提倡晚飯少吃的養生之道:「暗飯,減食一口,活到九十九。」
祖先們以身試「食」留下來的內容是為了幫助後人,但在教育、醫療不發達的早期社會,還是會出現一些對飲食的錯誤見解,像是早期醃漬食品有一種說法認為「醬鹹若無蟲,地下著無人」,視醃漬物有蟲子為一種正常現象。另外也有因為貧困忽視衛生觀念,勸說不可挑食的俗諺:「垃圾食垃圾肥,清氣食吐目蕾。」其意為「不挑食的人吃的肥肥壯壯的,講求衛生的人反而瘦的眼球都凸出來。」
除此之外,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諺,同樣反映著社會的寫照,如以前的「狗肉文化」就有一句:「愛食狗肉,𣍐得狗死。」顯然殺狗進補已不適用在現代,但關於人生、關於吃食,不管在什麼時空背景,人們總是有許多的感悟,「食」至今日留下的內容不計其數,包羅萬象的內容是否合宜,全靠時人獨自思考判斷。
Comentari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