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傳統漢餅在臺演進史

撰文/王姿云   攝影/陳宛均

談起傳統漢餅,就得回到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的西元1684年,來自閩粵的渡臺先民越過重重難關,將漢人的文化帶進這片土地。其中,有許多具備糕餅手藝的移民會自行開設店鋪,抑或是商家聘請家鄉的糕餅師傅來臺開店,因此糕餅業在臺灣逐漸紮根。不過此時的原物料有限,餅食的種類和口味較為單純,大部分是以麵粉加糖製作而成,類似發酵餅一般,有著淡淡甜味。


時間來到甲午戰爭後的日治時代,這是臺灣糕餅業迅速發展的時期,因為「糖」已成為經濟命脈,農業改良與技術革新間接推進糕餅業在器材和原料上的使用,且日本人也引進和菓子和西式糕點,對傳統糕餅業造成衝擊。街上開始出現「菓子舖」,販賣傳統糕餅的店家則稱之為「漢式糕餅舖」,以示差異。


這樣的盛況因戰爭的緣故而停擺。在日治時代末期物資匱乏,民間糕餅業者所需要的原物料都受到限制,於是中部地區在政府管制下,糕餅業者成立了「東亞」、「中央」、「昭和」三個「製菓組合」,透過這個組合以取得各種資源。


西元1945年二戰結束,日本人撤離臺灣,許多原本在臺謀生的糕餅師傅也回到日本,但跟著這些師傅學習的臺灣學徒,學成後自行開店,加上「製菓組合」的解散,使得臺灣糕餅的商業活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蓬勃發展。


彼時恰逢經濟蕭條,1960年代得到美國的麵粉、小麥援助,帶起另一股糕餅業的發展之路,西式糕點逐漸普遍。而在1980年代,臺灣社會進入穩定繁榮的發展階段,但因飲食習慣西化,壓縮了傳統糕餅業的市場,以及受本土化思維的影響,臺灣糕餅業開始與觀光、休閒產業結合,轉型為地方伴手禮,加入在地特色,開創新的局面。


不過,最傳統的精神仍然保存著,像是許多具有年代歷史的行號,多用「齋」、「軒」、「珍」、「記」等古字號,沿用了早期糕餅店舖的尾名作店名,而「漢餅」這樣的稱呼,則可追溯回漢代,原本是為了與胡餅(胡食)相區別,是一種對於麵食的泛稱,但逐漸演進至今,糕餅形式和意涵都已有所不同,「漢餅」成為中華民族具代表性的自我認同與文化意義。


註1 「製菓組合」:日治時期時,中區糕餅業的資源壟斷機構。昭和12年(1937)中日戰爭爆發,日本進入戰時體制,同年8月,臺灣軍司令宣佈進入「戰時防衛體制」。在此體制下,臺灣總督府開始在臺實施經濟統制政策,一切以軍需為優先,加強搜刮各種資源,以支援戰場上的需求。此外,為穩定物價,規定各項物品皆不得漲價,並開始採取配給制。在地方政府方面,則增設產業課,主管物資、原料等配給業務,並採用「業態別組合」來統制會社。(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)


#呷捌捌陸文章#看看不吃虧#食#臺灣

#綠豆椪#臺灣小吃#臺灣美食#飲食

#中秋節#月餅#月亮

#love#taiwan#mooncake#food#moonfestival




參考資料:

1.徐宗懋主編(2018)《漢餅》,臺北:商周出版。

2.施華蘭(2017)《中部地區傳統糕餅的發展與演變》,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。

3.許素鈴(2012)《做餅、買餅、吃餅—臺灣糕餅變遷之研究》,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。

4.商業經營|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-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
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