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穿梭在愛玉樹間的送子鳥

已更新:2019年9月8日

撰文/廖子維     攝影/陳宛均


在炎炎的夏日中,喝下一杯冰沁酸甜的愛玉凍,實在是夏季令人難以抗拒的消暑聖品,熱量低又帶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在現今追求健康飲食的風氣下,愛玉出現的時機正是時候。然而,我們是否知道愛玉是如何生成的?


愛玉是一種桑科、榕屬的藤本植物,與另一種植物「薜荔」相當相似,連橫的《台灣通史.農業志》就曾將愛玉與薜荔混為一談,一直到1904年日本學者牧野富太郎(T.Makino)才發表愛玉子是一新種,現今學者多認為愛玉是薜荔的變種。然而,這兩者常被認錯,原因在於兩種植物都有著爬藤類的外觀特徵,時常攀附在水泥牆、或大型樹木上,而兩者結出的隱花果也類似台灣土芒果的模樣。但實際上,薜荔的隱花果較圓且小,而愛玉的隱花果則顯得橢圓且略大一些。


這些榕屬的植物存在最大的驚奇,就在於它們並沒有外顯的花與果實,無法輕而易舉地完成授粉,因此愛玉隱花果的授粉方式,則仰賴存在植物與生物界之間的互利共生,一場最困難的洞房花燭夜,正需要一位送子鳥替雌性愛玉榕果帶來希望,也就是「愛玉小蜂」。基本上每一種榕屬植物都有具有自己授粉的小蜂,在難辨雄雌愛玉榕果的情況下,誤打誤撞的愛玉小蜂要真正進入雌果,才算完成了一場世代交替的授粉機制。


愛玉雄果在秋天之際萌芽發育後,隱花果尾端會蹦裂,散發香氣吸引愛玉小蜂進入癭花產卵、孵化及提供生長的養分,而雄果內的雄花則產生花粉提供授粉,雄性小蜂一生在榕果裡面生長,並與尚未破癭的雌性小蜂交配,最後替雌性小蜂開路,在夏季六月左右飛出成熟的雄果進行下一次的授粉或生產。


而愛玉雌果發育可分成五個階段,在小蜂進入愛玉子的隱花果內完成授粉後進入增重期,果體會開始膨大變重,瘦果內果膠含量也快速上升,在瘦果發育完全時,為最佳採收時期,若等到顏色漸漸轉成紅紫色的第五階段,果實很可能會炸裂,而成了過熟果。


由此可見,我們所喝的愛玉,是愛玉雌性榕果產生的瘦果內的愛玉子,經過榕果採收、清洗、削皮、烘乾、到最後刮取愛玉子,透過完整的處理步驟,能有效提高愛玉的果膠酵素活性,進而達到提升經濟價值與保存期限。





參考資料:

1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愛玉子-愛玉姑娘的家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subject/mp.asp?mp=277

2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農業知識入口網

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mp.asp?mp=1

3. 科學人雜誌:蟲癭──昆蟲操控植物蓋的秘密基地(2009,生命科學)

http://sa.ylib.com/MagArticle.aspx?Unit=easylearn&id=1467

4.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:有趣的植物─聚相依共享大地,動植物的密切配合

http://web2.nmns.edu.tw/botany/most/most9_03.php

5. 莉莉水果有約月刊,第二十九期,愛玉子

http://www.lilyfruit.com.tw/data_29/book_01.php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
IG粉絲團連結:


FB粉絲團連結:


YT連結


Commentaire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