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吃一口純真的美好,農民們的私房料理

撰文/歐柔維    攝影/陳宛均

以前的農業社會最重要的四個時序為: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頂著豔陽揮舞鋤頭是佃農的生存之道。即便汗如雨下,純樸的農人仍從食物中發現小確幸,詩人張達修在〈米篩目吟〉記載:「分明入口抵瓊漿,冷滑真堪解熱腸。篩影團團凝粉藕,銀絲縷縷點洋糖。涼亭喚賣招炎客,隴畝充飢饁雪娘。素食年來成習慣,何嫌消夏一甌嘗。」一碗冰涼的米篩目就能驅逐耕種的炎熱。


補充體力又能消暑,甜米篩目是農夫的最愛。不僅如此,《味道福爾摩沙》的〈米篩目〉篇中焦桐老師這樣提及:「這是台灣的特殊吃法,用薑、黑糖熬煮甜湯,搭配冰鎮過的米篩目,和刨冰,單純得像信仰。」但除了米篩目外,從古至今也有不少農村的私房菜,用同樣簡單而樸實的力量支撐著農民們熬過一天又一天辛苦的工作。



中部的大麵羹就是代表之一。以前製作麵條時,會加入稻草燃燒後遺下的灰,裡面含有「鹼」的成分,以便保存麵條,但卻意外的發現,這樣的麵久煮不爛,還會吸飽水分變得順口彈牙、又黃又胖。加入香氣獨特的韭菜及紅蔥頭,或是蝦米、菜脯等食材調製湯頭,一碗熱呼呼又飽腹的大麵羹就成為農人們耕作時的精力來源。


絕大部分的農家菜,因應農民們大多貧苦而忙碌,皆以便宜、好取得為第一考量,但是辛勞一整年的作田人在收成之餘也會享用一頓「豐沛」好料來慰勞自己,「割稻飯」正是由此而來。秋收時,田裡異常忙碌,所以農民間會互相幫忙割稻,但因為沒有酬勞,大家會殺羊、雞、豬,把難得一見的葷菜端出,下午收割完畢就一同享用大碗公盛裝的「割稻飯」,吃著豐盛的菜餚、體會一口口收成之後,難以言語的喜悅。





資料來源:

1. 焦桐著(2017),《味道福爾摩沙》,臺北:二魚文化出版。

2. 林翠鳳著(2005) ,人文社會學報〈張達修《醉草園詩集》中的醉草園描寫〉,P65 – 85。

3. 張滿花(2004)《張達修及其詩研究--以《醉草園詩集》為例》,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論文。

4. 林宥嫻(2013)《從割稻飯的點心到常民日常飲食-萬丹飯湯初探》,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論文。

5. 愛詩網─張達修〈米篩目咏〉 網址:https://ipoem.nmtl.gov.tw/nmtlpoem?uid=65&pid=961

6. 遠見雜誌生活版─魚夫〈米苔目、米篩目和老鼠粄〉

網址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.html?id=40754

7. 遠見雜誌生活版─魚夫〈您知大麵鹼和麻穎嗎?〉

網址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.html?id=41272

8. 自由時報─什麼是「割稻飯」? 崑濱伯:正港耶「攏底加」
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IG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instagram.com/tsiah886?igshid...

FB粉絲團連結: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tsiahbabalo/

YT連結: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channel/UCc7ZmY2i0fBCzu7SH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