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尋覓臺灣歷史上的愛玉蹤跡

已更新:2019年9月8日

撰文 /王姿云     攝影 /陳宛均


晶瑩剔透的愛玉凍,是夏天消暑聖品,更是夜市的常駐美食,仔細算起來,自發現至今,愛玉在臺灣已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。


最早,要從連橫的紀錄開始說起。《臺灣通史‧農業志》中記載清代道光年間初期,有位商人在前往嘉義的途中,意外發現愛玉的存在;而《雅言》和《臺灣詩薈‧臺灣漫錄》也有提到,愛玉這個植物「府、縣各誌尚未收入」,只能從老人口中聽到關於愛玉的傳說,且「子細如黍,以水絞之,頃刻成凍,和糖可食」,如果在夏天吃愛玉凍,則「可抵飲冰」。


不過當時《臺灣通史》特別註解:「愛玉子,即薜荔,性清涼,可解暑。」將愛玉與薜荔畫上等號,直到1904年由日本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鑑定後,才確認愛玉和薜荔屬不同種,定其學名為Ficus Awkeotsang Makino。而薜荔最早出現在屈原〈九歌‧山鬼〉中,即是俗稱的「木蓮」,和愛玉同屬於桑科植物,因此果實的形狀、顏色都十分相似,但是薜荔據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其味道、功效和愛玉相差甚遠,凝膠性也並不如愛玉子強,所以學者們大多認為,愛玉和薜荔分類上是屬於同一種植物的不同變種。


身為臺灣特有種植物,愛玉和原住民的關係也很密切。由於愛玉成熟時會吸引許多動物來尋找食物,因此愛玉的成熟期也代表著打獵季節的來臨,像是鄒族、布農族、太魯閣族、魯凱族和賽夏族都各自有為愛玉命名,如愛玉的布農語是tabakai、太魯閣族語是runug、魯凱語為twkunuy、賽夏語則是rapit。


那為什麼愛玉是臺灣獨有的呢?因為它的公果需仰賴距今有一億年歷史的「膜赤目愛玉小蜂」授粉。而愛玉小蜂對環境極為敏感,一點點蚊香或菸味就足以致命,且飛越臺灣海峽中線便無法生存,所以造就臺灣成為愛玉唯一的產地!





參考資料:

1. 連橫《臺灣通史》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res=798087

2. 雅言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chapter=769435

3. 臺灣詩薈 -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

http://dhtlj.nmtl.gov.tw/opencms/journal/Journal002/

4. 黃永傳、陳文彬,〈愛玉凍原料植物--愛玉之回顧與前瞻〉,《中國園藝》第25卷第4期,1979。

5. 林讚標,《愛玉子專論》,臺北:臺灣省林業試驗所,1991。

6. 李侑秦,〈林資修〈愛玉凍歌〉二首考釋〉,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》新88期,2009。

7. 賴柏全、林瑞松、倪正柱〈愛玉子栽培改善的方法及其授粉小蜂的生態習性〉,《興大園藝》第35卷第一期,2010。

8. 本草綱目-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

https://ctext.org/wiki.pl?if=gb&res=8

9. 長知識了!全世界只有台灣生產愛玉 竟是因為它 - 聯合影音網

https://video.udn.com/news/1029662

10. 愛玉說愛玉凍的化學/ 傅麗玉、楊水平–臺灣化學教育

http://chemed.chemistry.org.tw/?p=11897

11. 【公民寫手】重視林相豐富性與氣候變遷 守護台灣原生愛玉-上下游

https://www.newsmarket.com.tw/blog/56203/

12.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:愛玉子-愛玉姑娘的家

https://kmweb.coa.gov.tw/subject/mp.asp?mp=277

想知道更多呷捌捌陸和臺灣小吃👇👇👇


IG粉絲團連結:


FB粉絲團連結:


YT連結: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