宛均 陳2019年10月3日做粿的年代:文學裡對草仔粿的書寫「現在做草仔粿很簡單,不必磨米漿,有現成的糯米粉,連艾草或鼠鞠草都已被磨成粉出售。 」作家方梓在〈草仔粿與清明節〉一文中如此寫著。「又沒人要吃,今年不必做了!想吃,我去買來便是。」高知遠的〈阿嬤的包仔粿〉一開頭,亦寫出現代人大多不做粿了的感慨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9日藏在粿中的細節:探討做粿的步驟 「做粿」在早期的社會中是一項舉家動員的工作,為了酬神、祭典、喜慶準備鹹、甜種類多樣的祭品,俗語也提到:「甜粿過年,發粿發財,包仔包金,菜頭粿吃點心。」在每個歲時祭典、風俗文化裡,粿都代表著不同的意義,粿與人們的生活更有密切的關連,與節日更是分不開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7日寓醫於食!從草仔粿中發現藥材在美食裡的蹤跡唐代「藥王」孫思邈曾有過「養生三慎」的論述,其中提到飲食他說:「安身之本,必須於食,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。食當熟嚼,常學淡食。食慾數而少,不欲頓而多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6日我的艾粄,你的草仔粿初次意識到不同,是在彰化鹿港一家艾草專賣店前。看著朋友點的草仔粿,淡綠色表皮泛著水氣的光澤,龜形圖樣張牙舞爪印在正中央,似乎有些蒸過頭了,軟綿綿的攤在烘培紙上,像極了一隻曬著陽光的慵懶烏龜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21日名門獨食,古代糕餅的經濟價值有一句俗諺是這樣說的:「富過三代,方知飲食。」先吃飽穿暖,方求精緻美味。因此古時的貧窮人家只有在婚喪喜宴、求神祭祀時,才能看見糕餅的蹤影。但對於文人雅士及地方仕紳來說,如綠豆椪、鳳眼糕這樣的「奢侈品」卻是他們應酬往來、顯示地位的必備之物。
宛均 陳2019年9月16日綠豆椪、綠豆餅、椪餅,我們在吃什麼餅?臺灣傳統糕餅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的漢人移民潮,距今也有三百多年的歷史,期間融入了日本、西方糕餅的技術與文化內涵,最終發展出獨屬於臺灣的糕餅文化,成為臺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